重返大凉山:他想帮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改变命运
8月29日,支教老师苏正民讲授了第一堂课。新手老师显得有些紧张,他刚刚从武汉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要在这里担任一年的道德和法治课老师。
为了拉近和孩子们的距离,他要求每个孩子做一个自我介绍。这些既热情又羞涩的彝族少年,让他仿佛看到十年前的自己。
凉山州越西县第二中学支教老师 苏正民:我发现孩子们的眼神都很期待,全神贯注地在听我讲,然后对知识有这么多的渴望,我也是希望自己多下点功夫多花点时间,希望能把他们这一年的课程给上好。
刚开学没几天,学校就因为疫情暂时停课,年轻的老师们拥有了更多备课的时间。苏正民是土生土长的凉山人,母亲就住在凉山州的首府西昌,距离学校也就一个多小时车程。
苏正民的母亲靠着打零工,把三个孩子抚养长大。如今,苏正民已经毕业,妹妹也读到了大四,经济状况有所改善,母亲在西昌租了个两居室,还专门为儿子留了一个房间。但对于苏正民来说,贫穷的记忆刻骨铭心。
贫穷,让苏正民的父亲更加重视教育。他省下生活费给孩子们买书,甚至从垃圾堆里给孩子们捡书看,唯一的希望是他们好好读书,走出大山。而当苏正民15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他因此一度辍学。
凉山州越西县第二中学支教老师 苏正民:村里面的支书和学校的老师一直联系我,让我回去读书,为我们家庭申请到了低保和国家助学金,还为我找到了社会上的资助。重新回到学校之后,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有(像这样)意识到爸爸经常跟我说的“农村的孩子一定要努力读书,只有读书才能更好改变你们的命运”。
通过少数民族连片贫困地区的预科招生计划,苏正民成了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大学四年,他发现家乡还有很多需要帮助的孩子,他不愿独善其身,带领大学同学回到大凉山,为中小学生举办夏令营、冬令营,开阔他们的视野。为了救济经济困难的学生,他还发起了“阿依助学计划”。
凉山州越西县第二中学支教老师 苏正民:很简单就是一天捐一块钱,一个月捐三十块钱,我们帮助了家乡66个家庭比较困难的孩子。在我看来最大的困难就是不被帮助的人理解。有一个我们资助的学生,女孩成绩特别好,初中毕业之后,家里面不太想让她读书,每次我都去家里面劝她,她爸说我是一个神经病,女孩读这么多书干吗,当时真的有联想到当年的自己,如果当年我老师没有坚持的话,我又会是个什么样子。
今年夏天的毕业季,苏正民是毕业典礼上的学生代表,因为毕业论文点名致谢65个人,他更受到广泛关注。一边寻求远方,一边寻找故乡,这个他人眼中已经实现命运转折的大学生,愿意回到大山。先支教一年,再回校读研,研究生毕业后再回家乡。
凉山州越西县第二中学支教老师 苏正民:之前我的唯一目标就是努力学习改变家庭的命运,大学期间开始为家乡或者为社会做了一点点力所能及的小事,也是通过这些事情,愈发坚定了我以后回去为家乡或者为社会作贡献的这个想法。
在苏正民支教的学校,新修的校舍可容纳近5000名学生,硬件条件大大提高,老师数量比较充裕。伴随着大凉山地区的脱贫,需要物质资助的学生也越来越少。但在苏正民看来,教育方面的帮扶依然大有可为。帮助一个个的孩子与家庭,打开心中的困境,解开教育的难题,这特别需要见识过广阔天地的大学生们。
凉山州越西县第二中学支教老师 苏正民:因为他们的父母都没有读过书,不知道怎么去教孩子,我们就招募大学生志愿者,来给这些孩子做一些阅读以及一些素质拓展,我们的定位在于弥补一点点家庭教育的缺失。
凉山州越西县第二中学支教老师 苏正民:这些从凉山走出去的大学生,大哥哥姐姐给他们上课,会唱歌会跳舞,然后还给他们分享大学的生活,他们就会产生一种向往。培养他们的自信,相信自己,不要那么内向和自卑,最重要的就是希望他们初中毕业以后,依旧能够继续读下去,能够坚持读书的想法。
苏正民将在家乡完成一年的支教,其实有苏正民这样想法的年轻人还有很多,但除去道德鼓励,我们也应该在这方面进行制度创新,提高收入、增加激励机制、并慢慢把一年的支教变成三年公益性质的工作,吸引更多优秀的年轻人可以为教育还不发达的地区多作贡献。
编辑:赵鹏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