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57岁村民写出"登山日记" 浓缩鳌太线驴友穿越史
程秀才制作的登记册
老程的名字很特别,让人一下就能记在心里。他叫程秀才,“咱就是个庄稼汉,可没啥文化,比不了秀才。”
“没啥文化”的老程这十余年来可没少写字。家住宝鸡市太白县咀头镇塘口村的他,至今存放着厚厚一摞笔记本。“上面记着来自全国各地的驴友穿越鳌太线的信息。就怕有人登山出危险了,好跟他们家人联系。”
十几年的记录,他记下了鳌太线穿越的发展史。十几年的坚持,他成了众多驴友心中的保护者。
美丽的大山 沉重的日记
9月23日,三秦都市报记者来到鳌太线穿越的起点——塘口村。
老程告诉记者,“这个月来穿越鳌太线的人挺多,上山前,有的人在我这里登记了信息,有的没登记,具体有多少人上山,人数没办法算。”
老程拿出一个本子,“这是9月份登记的,你看看,大约有200多人吧。”记者数了数,每页15人,一共有16页。
这本记录册,老程叫它“登山日记”。“其实也不算是日记,就是登记的个人信息、大概路线、家属电话等等,不过意义和日记一样,它能直观反映出穿越鳌太线的信息。有时候家属来找人,到我这里一打听,就知道人进山前的情况。”
老程告诉记者,他登记这些信息已经有10余年。“以前很多人不知道这条线路,这几年开始人特别多,从笔记本到现在专门制作的登记册,有十几本了。”
看着村外的大山,老程很感慨,“多美的山,多么沉重的记录。”
救援一天500元 拿着心里不痛快
老程今年57岁。在塘口村,他和一帮乡党组成了一支民间的救援队伍。“其实我们和专业救援队不太一样。我们都是从小在这大山里长大的,有着别人无法相比的优势。”
他告诉记者,大多数救援都是家属在当地警方报了警,民警联系他们,他们当向导和民警一起去救人。“路我们熟,别看我们年龄都不小了,爬山他们比不过我们。”
今年58岁的李公宪皮肤黝黑。说起鳌太线上的救援,他告诉记者,这些年去找人的次数已经数不清了。
有时候他也做向导和背夫,有时候也去寻人。虽然有钱挣,但是心情不一样。“我们是山民,去挣驴友的钱,那就是个辛苦费,但是救援不一样。”
“说实在话,我们最愿意挣的是前两种钱,驴友玩开心了,也没出危险,皆大欢喜。最后一种钱,那是事故,我们拿着也心里也不痛快。”
李公宪说,去年有一次一位驴友家属找来,他们进山找了三天还是一无所获,家属给他们劳务费的时候,“拿着钱心里感觉很沉重。”
老程告诉记者,目前塘口村大约有三十多位村民做这个。“我们这一拨毕竟年龄大了,有人摔伤了,我们找到后抬下山都费劲,年轻后生们现在更受欢迎,当个背夫也更有劲,走得更快。”
老程还在坚持记着他的“日记”。“有不少年轻人登山,我都邀请他们在我家里住一晚上,看见缺少装备的、不知道路的,我也会劝阻他们。咱是大山的孩子,不能眼睁睁看着有人在山里出危险。”
“希望这些登记的驴友们都平平安安的,更希望所有人爱护大山,敬畏大山。”合上本子,老程一声叹息。
文/图本报记者张晴悦
编辑:雷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