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丹:群众领袖 民族英雄

31.07.2019  10:00

七月三十日,记者在佳县神泉堡革命纪念馆采访。本报记者 肖晓良摄

1936年4月14日,红二十八军军长刘志丹在率部渡过黄河东征、攻打山西省中阳县三交镇的战役中,左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33岁。获悉这一噩耗后,无数干部群众扼腕叹息,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毛泽东同志为刘志丹烈士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2019年7月30日,“记者再走长征路”活动来到位于神木市天台山的“刘志丹东渡纪念馆”。这是当地一位民营企业家自愿出资375万元于2008年6月建成的,由此可见刘志丹在陕北地区群众心中的威望,“群众领袖”的评价当之无愧。

参观过程中,记者偶遇来纪念馆缅怀刘志丹的当地群众温治利、尚庆华、尚引开。68岁的尚庆华表示,刘志丹率部渡河东征的英勇事迹、红军和当地群众鱼水情深的故事,他们从父辈那里听过很多。51岁的尚引开表示,当地流传着很多关于刘志丹的民歌。“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刘志丹来是清官,他带上队伍上横山,一心要共产……”尚引开的即兴演唱,流露出深深的怀念之情。

当时为了防止红军渡河东征,国民党军队扣留了黄河两岸的所有船只。在选定天台山山脚作为渡河点、明确主攻方向后,刘志丹开始派人收集渡船、寻找船工。听说是刘志丹要找渡船和船工,黄河沿岸几十公里的群众都行动起来。有人取出了藏起来的船只,群众自发抬着船送到天台山,很快就凑出了5条船和30多名船工。

渡河前,刘志丹和红二十八军政委宋任穷等人给全体船工敬了酒。渡河中,船工们非常勇敢,很快就把2000多名红军战士全部渡到了对岸。红军战士先攻下了李家梁的碉堡,然后直捣山西省兴县罗峪口镇,全歼了一个营的守敌。

68岁的神木市贺家川镇温路家村群众温治利表示,他父亲温亮会在刘志丹渡河时才16岁,作为担架队队员身处一线。“听村里人说,当时有的担架队队员没带干粮,还是刘志丹派人送饭给他们的。”温治利说,“打仗那么紧张的时候,刘志丹也没有忘记老百姓。这样的好人,那么年轻就牺牲了,让人觉得太可惜了。

温治利家现有10亩耕地,主要种玉米和高粱、黑豆、糜子等杂粮,另外还有30多亩山地,种植一些经济林木,家里收入还算不错。“现在吃穿早不愁了。村里修了路、装了路灯,家里通着自来水、用着太阳能,有的村民家里还买了小汽车,日子都好得很!这多亏了共产党,领着我们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我们心里都记着呢。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他说。

记者手记

重温“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

杜朋举

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是毛泽东同志带领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时给佳县县委的题词,据考证很可能也是给县委一级唯一的题词。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期间,佳县人民表现出空前的拥军支前热情。他们毫不保留地拿出了粮食、猪羊,甚至粮食种子、猪羊幼崽,或者牛、驴等牲口,全力以赴保障供给。为了支持战局,佳县人民一年7次上交公粮,作出了巨大贡献。人民群众之所以这样全力支持,背后的原因正是我们的党和军队“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

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既是毛泽东同志对陕北人民、佳县人民支持战局的充分肯定,也鲜明地表达出一个意思——无论形势怎样变化,中国共产党永远都要代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利益,永远都要走群众路线。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只有永远“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才能以党的坚强领导和顽强奋斗,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责任编辑:小米    审核:长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