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灯笼点亮“西安年” “灯笼村”发展中面临“困”与“尬”

20.02.2019  15:27

  呼延振元的孙子检查爷爷制作的灯笼记者王晓峰摄

  看着自己制作的灯笼挂在大街小巷,老师傅呼延振元才觉得手艺对得起“灯笼村”的名号,更何况“三兆花灯照九州,精工细作传千古”。然而,一路前行,这个曾经远近闻名的“灯笼村”,近几年也遇到了自身发展的“”与“”。

  很多西安人都知道,曾经的三兆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制作传统手工灯笼的本领。但传统篾纸灯笼需要提前几个月来破竹竿、削篾子,然后再经过十几道工序完成,相对比较复杂,也不易保存和运输。除此之外,传统的篾纸灯笼制作周期长,一只售价15元左右,却只挣2至3元,到了今年,三兆村几乎已无人制作。曾经家家户户制灯的三兆村,如今仅剩十几户仍在“坚守”祖业。

  七旬老人为“西安年”主会场制灯笼

  渐变色的灯笼,挂在树梢枝头,比五彩斑斓的霓虹灯多了一丝韵味,较昏黄如豆的路灯多了些许浪漫。这份美定格在不少市民、网友、游客的相机镜头中,也流传在人们的口碑中。而这些让人眼前一亮、别有韵味的创意灯笼,就出自西安三兆村做灯笼的老艺人呼延振元之手。

  2月17日下午,记者联系到了这些创意灯笼的制作者呼延振元。他今年71岁,已是做了50多年灯笼的老师傅,而他家做灯笼的历史,已经传了好几代人。

  呼延师傅告诉记者:“2018年11月,我接到了为‘西安年 最中国’主会场大唐不夜城制作创意灯笼的任务。灯笼的图纸原创不是我,但从灯笼龙骨、布料的选材到手工制作,我经过了反复试验。这款灯笼与传统的竹篾灯笼有很大区别,对我来说是个新挑战。

  在呼延师傅家,记者见到了这款创意灯笼的制作样品。灯笼采用渐变色布料,夜晚点亮后效果清爽、梦幻。呼延师傅的孙子说:“这是当时爷爷试验时候的样品,是留作纪念用的,绝不出售。挂在‘西安年 最中国’主会场的这批灯笼是定制款,不卖给其他人。

  其实这已不是呼延师傅第一次做定制款灯笼了,近来他曾多次为西安城墙、大唐芙蓉园提供大量手工灯笼。“年年元宵节,年年做花灯”。从祖辈传下来的竹篾红灯到能折叠高达8米的巨无霸灯笼,再到如今的各款异形灯笼,这期间,呼延师傅也在不断挑战自己。

  “没过元宵节的时候,我都已经在构思明年灯笼的款式了。”呼延师傅说:“要不断创新,全力以赴满足客户的需求。三兆灯笼这块金字招牌也要在创新中不断擦亮。

  “灯笼村”需要在反思中转型

  对此,村里的老人们格外感慨:“市场淘金是非常残酷的,现在人都习惯网购,如果定位在这一块,浙江一带的产品竞争力非常强。”老人们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记者了解到,现在三兆村中制作的灯笼多是用铁丝、钢丝焊接,大型灯笼以钢筋为框架,面料改用金丝绒或绸缎布。这些新的尝试,在外地灯笼流水化作业,印花、烫金、刺绣等“全副武装”面前,确实缺乏竞争力。更令老人们感到悲哀的是:“村里卖的不少灯笼是从外地批发过来的。

  “灯笼村”如何在当前的“”与“”中尽快成功破局?记者采访了相关文化专家。

  省社科院王晓勇博士表示:“过去,陕西的灯笼主要出自三兆村。当时这里制作的灯笼工艺讲究,造型多样,很有文化。但现在的灯笼,即便是三兆村卖的,也有很多都是从外地进的。三兆村制作的灯笼,也没有以前的好看了。

  “现在社会进步很快,很多旧有的传统比如过年放鞭炮,可能在慢慢的萎缩和消失。因此,建议三兆村对灯笼这方面要进行反思,想想传统灯笼里有哪些东西是要继承下来的,哪些需要改良,这需要专业人士来指导。因为文化依托于环境,离开了环境的文化,是没有前途的。所以,‘灯笼村’需要在反思中转型。”记者李佳

编辑: 石悦琳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