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 创新 奉献:记延安大学三位优秀教师
延安大学医学院魏晓丽教授(左一)做实验
魏晓丽:一份热爱 三十年的坚守 ——教书育人,应尽自己所能。 魏晓丽是该校1984年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留校,一直从事病理学教学、研究和临床病理诊断工作,2015年是她毕业31周年,也是她从教的31周年。
一名老师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魏晓丽总结为:热爱、奉献、责任心。
当老师是魏晓丽从小的志愿,“我觉得我是一个很幸运的人,我的职业就是我幼年的理想”。谁说不是呢,实现理想乃人生幸事,而坚守理想31年,更是一件既简单又复杂的事。简单是因为几十年如一日,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靠的是一份纯粹的热爱,坚持的过程中拒绝各种诱惑解决重重困难本就不是一件易事。
魏晓丽31年始终坚持在教学工作第一线,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本科生教学工作量年平均在240学时以上,从没误过课。学科的特殊性,要求教学要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除了教书,魏晓丽也一直坚持参加医院的临床病理诊断工作,没有节假日,没有寒暑假,为了工作方便,魏晓丽家里也有一台显微镜,以便随时对疑难病例进行病理分析诊断,及时指导临床治疗。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魏晓丽将实践的经验总结成书,带到课堂,带到学生的病理学学习中。她说:“学校并没有要求我必须参加临床病理诊断工作,但不搞临床病理诊断,病理学是有缺陷不完整的,把病理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体现病理学桥梁学科的作用”。
责任心不光体现在自己,还体现在对待学生上。魏晓丽认为身为一名老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己做榜样,从方方面面用实际行动感染学生,虽然教书30年,每节课前还是要做充分的准备,平时广泛阅读各种书籍,自己和自己较劲,干一样专一样。“踏踏实实做事,本本分分做人”,魏晓丽正是用这种朴质,严谨的态度感染了她的一届又一届学生。说到对学生的责任心,魏晓丽笑着说道:“课堂上我们是师生关系,课下我们是好朋友,很多学生还成了我的粉丝”,魏晓丽认为,与学生做朋友,从关心开始,学习是一方面,课余时间,主动了解学生,关爱学生,交流人生经验和生活态度,不知不觉就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所以,学生成为老师的粉丝也就不足为奇了。 ——术业专攻,多走一步的领路人。 实践教学是临床医学专业重要的教学环节,魏晓丽几十年来一直坚持临床实践指导工作,收集自制教学大体标本百余个,教学切片百余种,显微镜病理图片数千幅。主持完成《病理学》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极大充实了病理学实验教学。教学之余,魏晓丽也潜心科学研究,在学院科研条件较差经费短缺情况下,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和合作承担省级、地厅级科研项目18项,在《癌症》《中华病理学杂志》《现代肿瘤医学》《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等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70余篇。《hTERT启动子调控TRAIL基因对卵巢癌治疗的实验研究》科技研究成果荣获陕西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Survivin在大肠癌癌变中的表达及抗凋亡机制的研究》等三项科技研究成果获延安市科学技术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为陕北地区肿瘤诊治作出较大的贡献。魏晓丽用她的专业和权威,赢得了患者的认可,也得到了行业的肯定,2003年被聘为陕西省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抗癌协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 从最开始的跟学,到自己独立做研究,再到现在带学生做,魏晓丽一直坚持教学和科研的相结合,带领学生开展防癌普查,过程中收集有价值的病例进行分析交流,编写了40多例供学生学习的临床病理分析的案例,主编了《病理学实验指导》,现已成为对专业学生很有帮助的教材。 在担任该校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主任期间,魏晓丽带领年轻人利用2个月的业余时间整理教研室几十年来的病理资料。作为校级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重点学科负责人,魏晓丽也很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对他们进行无偿培训,手把手的教,尽心尽力地传道、授业、解惑。在团队当中魏晓丽扮演着督促、检查、引导、凝聚、协调的角色。那种不计较得失,不图回报的帮助和支持,让魏晓丽在青年教师中有较高威望。她的评课对青年教师启发帮助极大,常常有青年教师主动请魏晓丽听课评课,帮助他们提高课堂教学能力。而魏晓丽也很乐意去参加青年教师的评课,“从他们身上也能学习到很多东西,老教师和年轻教师可以互相学习”魏晓丽说道。
——人淡如菊,乐观豁达的优秀教师。 乐观,心态好,心胸宽是魏晓丽对自己的评价,现年五十多岁的魏晓丽看上去充满活力。“他们都说我上课精神状态好,我热爱生活,不因小事烦恼,平时喜欢养花、做饭”魏晓丽开心的笑着。和其他搞科研严肃刻板的专家们不一样,魏晓丽生活中平易近人,上课该严肃的时候严肃,业余时间,魏晓丽能和学生及年轻老师处好关系,这离不开平时对年轻教师的帮助,“或许是我的个人魅力吧,我与年轻教师的关系好,老教师应该多关心年轻的教师”,从魏晓丽身上流露出的的更多的是前辈对晚辈的关心。
魏晓丽告诉大家,曾经有很多获得荣誉的机会,她放弃了,在名利与热爱之间,她做了她认为对的选择。淡泊名利是别人对魏晓丽的评价,谈及名利,她说:“荣誉能让年轻人的自己就不要,做一名优秀教师是我一直以来奋斗目标”。魏晓丽就像一朵散发着淡淡清香,低调绽放的菊花,固守着教师的精神坐标,默默耕耘。 “一直是一名普通教师,做什么也要做得精彩”,2013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2014年陕西省优秀教师是属于你的精彩。
延安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师高晓明
高晓明:永无止境的求知者 日前,2015年度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人选揭晓,该校化学与化工学院教师高晓明榜上有名。 ——勤奋刻苦的求知者,是最好的科研模范。 高晓明的当选与他在化工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密切相关:在短短的六年内,主持并参与各级科研项目12项;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篇,其中权威及核心期刊23篇,SCI收录10篇,EI收录2篇;2013年以第一完成人完成的“基于环境治理的催化氧化技术的工艺过程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获延安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9年,参与完成的“金属基晶态功能材料的合成、结构、性能及其应用探索研究”项目获延安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同时还获得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二等奖1项,延安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
2006年进入该校化学与化工学院从教,其间,高晓明不知疲倦地在图书馆饱览了学科专著及前沿论文,并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高晓明真正对科研产生了兴趣。除去吃饭睡觉,他几乎都泡在了实验室里,每天一丝不苟地做实验超过10个小时更是家常便饭。化学实验室就是高晓明的“家”。说起这一点,他淡然一笑:“星期天没事的话我肯定在实验室呆着,已经形成习惯了,呆家里反倒觉得无聊得很。”在撰写博士毕业论文的三个多月里,高晓明通常在实验室一呆就是一整天,忙碌中自己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天黑了也不知道,有一次因为忙于测试一项数据,竟然被锁在了实验楼里。后来高晓明成了家,连他的小孩也成了实验室的“常客”,还经常嚷着说要做实验。 2010年,高晓明赴西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高晓明的导师是西北大学化工学院知名教授李稳宏。李稳宏十分器重他的才华,对他废寝忘食的钻研精神和一丝不苟的敬业作风十分赞赏。在李稳宏的悉心指导下,高晓明成果丰硕,读博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两篇SCI论文。高晓明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李稳宏的“得意门生”。与此同时,高晓明成了同学口中“唾弃”的对象。因为自那以后,李稳宏对学生毕业的“门槛”就抬高了。他要求,凡是在他实验室毕业的,都要按照高晓明的论文标准来。
——秉持理念的求知者,是最好的社会表率。 高晓明目前主要从事的是化学工程与技术的研究,他一直抱着“学以致用,用专业对口知识解决企业生产中的难题”的态度。2007年刚开始做水处理技术时,他通过同学联系靖边炼油厂提供水源,可厂家却担心高晓明是环保监测部门的“托儿”,也担心自家厂子的水质不达标。最后,还是在厂里上班的同学的软磨硬泡下,才用塑料桶盛到了水。高晓明略带遗憾地说:“当时技术不先进,经验也不足,现在用的是吸附和光催化技术,工业废水净化处理率大大提高。可是现在很多工厂只看重经济效益,而不是环境、社会效益,废水净化度不高。”
之后,高晓明不负众望,迎来了自己科研的春天,也等来了“伯乐”。2013年,以高晓明为第一完成人完成的项目“基于环境治理的催化氧化技术的工艺过程开发与应用研究”获延安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评审组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其中催化氧化——精馏工业废水处理工艺、光催化氧化工业废水处理工艺对陕北地区的工业废水处理效果明显。 作为能源化工新材料及催化技术开发研究团队的主要研究人员,高晓明和他的研究团队,营造了科研成果上的繁花似锦,而他本人则是“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无私奉献和精诚团结,他所在的研究团队的科研建设平台取得了长足发展,经多年的凝炼已形成了鲜明的研究方向。他们结合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区域优势,在煤炭多元浆燃气化技术、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废水催化处理、燃料油催化脱硫处理、管路防腐与腐蚀检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2013年10月该团队获得“延安市科技创新团队”称号,并获得经费资助。
数年来,高晓明从未停止过科研的步伐,他申请的项目一个接一个,小到学校项目,大到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他永远不给自己停滞不前的机会。他认为,大学里面的研究是基础类的,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产、学、研、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趋势,要想推广新技术,实现化学的社会服务功能,企业可以产生直接效益,由此对社会发展有着直接的推动力。 谈及做科研的体会和对大学生的建议,高晓明说道:“搞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的想法,善于捕捉创新想法的来源,比如走在路上看见某样东西就要想着该如何改进它。灵感和思维也是必不可少的,平时有灵感的时候要及时记录且注重积累,加以发散思维,培养动手能力,不能眼高手低。动手不仅仅是做实验,还在于会用计算机做模型和实用性的东西,会用现代化工具解决一些问题。”
——恪守道德的求知者,是最好的为师典范。 “高老师呀,学术上很严谨,但又不是那种不苟言笑的老师,他开朗,充满活力,挺亲切,挺热情的。”化工学院的一位同学如是说。
因为年轻,高晓明自然也就有更好的“资质”和学生们打成一片。隔着窗,高晓明望着代贤楼后面的草地回忆道:“我在担任2006级应用化学班的班主任时,就是在这块草坪上和全班同学围坐在一块完成了班干部的选举工作,我们就像朋友一样,无拘无束,无话不谈,那种感觉我到现在都清晰地记得。”高晓明的邮箱里经常有学生发来长长的邮件向他倾诉生活学习中迷茫困惑,无论毕业的学生身在天南还是海北,他们总是能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将一声声充满温情的问候和美好的祝福送到高晓明的耳边。而高晓明外出时也不忘叫上当地已经毕业了的学生一块“唠嗑儿”,在他们工作遇到困难时更是像一位兄长一样关爱帮忙。 在高晓明的眼里,教书育人不光是要教好学生学习的本领,还要注意塑造和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平时上课时,高晓明会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们,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注意自己的仪表和谈吐是否符合自身身份。即将毕业的学生甚至这样感言:“关于高老师,别的方面记住的倒也不多,但老师对个人仪态这方面的印象却是极其深刻的。”
在学生做毕业设计期间,高晓明几乎每天都会抽出时间去帮学生答疑解惑,督促他们早到勤做。他要求,学生不迟到早退,勤动手实践,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科研软件应用技术。高晓明说,比起毕业设计的成果,他更在乎的是学生的时间观念,对科研的态度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有学生这样评价高晓明:他展开时是一颗树,凝聚时是一枚果。他可以像大树一样给人以荫蔽,也可以像树上结的果实一样馨香,让人裹腹。 作为一名科研人,他潜心科研,收获硕果累累;作为一位老师,他兢兢业业,践行为师之道;作为一个学者,他一往直前,为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上下求索。科研路漫漫,教研涯无边。如今,高晓明又在迎接新的挑战,开始着手新的课题研究。求知永无止境,他必将从化学的角度,为这个由一百多种元素经过不同的组合架构而成复杂多彩的物质世界谱写浓墨重彩的篇章。
延安大学鲁艺学院教师徐伟
徐伟:打造陕北民歌新时尚的歌者
“我的家在陕北,山丹丹花开彩蝶飞,我的梦在陕北,信天游唱得心儿醉,山沟沟美树林美,绿草草绕着灵灵的水……”
2014年12月12日,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教师徐伟的首场个人演唱会在该校举行。演唱会上,徐伟将一首《家在陕北》唱的仿佛要滴出水来般饱含深情,声音像来自云端,婉转空灵,荡气回肠。演唱会的主题为“像梦一样自由”,从“民族歌曲”“流行歌曲”“个人原创”等不同版块。这是一场盛大的听觉和视觉盛宴,带大家一起去感受了流行音乐与陕北民歌碰撞的火花。一起像梦一样自由。
徐伟演唱了陕北民歌《圪梁梁》《家在陕北》等,并与金莎对唱了情歌《被风吹过的夏天》、与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白萌合唱了民歌《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徐伟是该校鲁迅艺术学院专职钢琴教师和声乐教师、也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全国钢琴学会理事、陕西省钢琴学会副秘书长、陕西省音乐协会理事、延安市音乐协会副秘书长;2002年毕业于陕西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主修钢琴,2008年获硕士学位;2009年应邀参加维也纳《春之声》国际音乐节,担任该校陕北民歌合唱团艺术指导;2012年9月受学校委派至中央音乐学院学习至今。
如今,陕北民歌作为中华民间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虽说仍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同时表现出明显的后继乏人趋势。幸好有徐伟这样对民歌满腔热爱的人投身其中,担当起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陕北无疑是一片民歌的海洋。徐伟生于陕北,长于陕北,亲近民歌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他从骨子里喜爱陕北民歌,打上初中起便利用课余时间收集陕北民歌,并不停地唱,仿佛命中注定是上天派到黄土地上的歌者。大学期间,他组建了乐队,并在各种大型活动中演出。都说实践出真知,作为乐队主唱的徐伟在演出过程中发现,流行音乐已渐渐深入人心,观众对民歌的热情远不如对流行音乐的痴迷,于是,徐伟开始尝试创新,将流行音乐和陕北民歌相融合,创作不同风格、各种版本的陕北民歌,让更多的人喜欢这支艺术奇才。
——紧握梦想执着追求。 当被问及在创新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的时候,徐伟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发说:“最大的困难应该就是来自一些老艺术家的质疑,他们不能接受我将民歌融入其他唱法。”
然而,与国家一级作曲家党音之的相遇,使他更加坚定民歌新唱的信念。党音之生前是该校鲁迅艺术学院的兼职教授,因此,一有时间徐伟便向党音之讨教。“能够一直坚持到现在,与党老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经常在一起探讨陕北民歌,他很支持我的做法,并在作曲上给予我很多指导。有了党老师的支持和指导,使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方向。”在徐伟心中,党音之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利用从党音之那里学到的东西时刻鞭策自己,并在歌唱中不断摸索学习。
格外钟爱民歌的徐伟,有着一股与别人不一样的执着。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发扬陕北民歌,他走访了许多陕北的沟壑,聆听原生态民歌,收集资料。在西安读研期间,他辗转于不同的酒吧,一边演出一边征集听众的意见,为作曲搜寻素材。此外,他专程去汪峰、沙宝亮等著名歌手的演唱会现场,学习他们的唱法。徐伟还不远千里跑到西藏等地区,学习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歌曲,在感受异域风情的同时激发创作灵感。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借鉴,徐伟逐渐融合了百家之所长,对陕北民歌的创新更加得心应手。
“除此之外,我对自己有着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不断学习,继续提高自己。”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声乐技巧,夯实自己的乐理知识,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他曾自费去不同地方进修学习。在中央音乐学院进修期间,他比别人更下功夫,参加许多大师班的讲座;比别人花更多时间,通过和更多优秀者的学习交流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这次从中央音乐学院进修回来,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更加确立了自己的目标,我将用自己所学的东西,继续弘扬陕北民歌的优秀内涵。”徐伟这样说。
徐伟擅长唱歌,对民歌和通俗歌曲的演唱都在行,曾多次参加大型演出,认为“唱歌就是唱情”。他演唱的民歌,歌声悠扬婉转,直抵人的心窝,充满了温暖的感觉。他还在继承陕北民歌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在民歌中融入其他唱法,如陕北民歌《圪梁梁》:“哎!那是一个谁,那就是咱的那个要命的二妹妹。对畔畔的那个圪梁梁上那是一个谁,那就是咱那个要命的那二呀那二妹妹”经过徐伟别具匠心的编排和作曲,民歌融入了时尚元素,变了新的模样,更加意蕴深长。
——魂系陕北心向自由。 唱民歌的人很多,但又能唱又能写的人并不多,徐伟就是其中之一。在创作的过程中,徐伟将各种各样的元素相融合,听他的歌可以听出许多味道,加上徐伟自身对陕北民歌的敏感与热爱,使他在民歌演唱方面的长进与成就一点一滴汇聚并与日俱增。他在对民歌推广和发扬的同时,孜孜不倦地追求与创作着。
人们常说一个成语,叫天道酬勤。的确如此,徐伟花了很多心思在陕北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上,对民歌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为了使民歌更具时尚感,他用新潮的服装取代了被称为羊肚子手巾的白毛巾;为了彰显气势恢宏的场面,他大胆地引用了交响乐;为了能够有草原风的味道,他加入了二胡等乐器;为了能够适应80后、90后们,他加入了RAP、摇滚等元素,使民歌更具现代感。听了他的歌以后,那种时尚的穿透力会让你久久回味,他的创新让陕北民歌彰显出时代的味道。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徐伟说他还要多带几个学生,把一些陕北民歌设法唱到尽善尽美,让陕北民歌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陕北,知道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有着一群在这片黄土地上用生命和热情唱歌的歌者。
他说,在未来的路上会一直坚持,会更好去完善自己,用现代式时尚陕北民歌唱出陕北人的心声,用自己独特的歌曲唱出更多能够打动人的时尚,希望更多的人从此爱上陕北,爱上陕北民歌,重新认识和了解陕北文化。
徐伟是上天派落在黄土地上的歌者,在传承原生态陕北民歌的同时,也缔造着陕北民歌的新时尚。
(责任编辑:徐绒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