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思源学院创新机制强化制度 保障学科竞赛工作成效好

01.06.2016  02:18
            近几年来,西安思源学院高度重视学科技能竞赛工作,创新竞赛管理机制,搭建更具活力的长期活动平台,通过学科技能竞赛活动,启发学生创新意识、强化创新能力、体验创新过程,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 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制度有力保障,学科技能竞赛成为拉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一环。 升本以后,为了顺利从高职教育过渡到应用型本科教育,该院开展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大讨论,确定了“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实践为先,产学研结合,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2015年,为了适应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的需要,该院再次全面修订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调整明确了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架构和内容,形成结构合理的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             该院《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意见》文件明确规定,建立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社会实践”所构成的开放实践教学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参加各类学科技能竞赛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每位本科生至少修达3学分。             为加强对学科竞赛工作的领导,使学科竞赛的组织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该院制定了《西安思源学院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和《西安思源学院大学生学科竞赛奖励办法》,为学科竞赛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 创新管理机制,建立以专业社团为依托的学科竞赛长效活动平台。 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生社团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具有专业的交叉性、活动的实践性,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它针对所学专业和学生兴趣、爱好而自愿成立,群众自发性强,有明确的宗旨和目标。社团吸纳成员,个人自愿、自由结合,不受分院、专业、班级的影响,成员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彼此能从交往和共处中受益,因此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015年1月,该院制发了《西安思源学院学生专业性社团管理办法》,教务处协调组织二级学院为每个本科专业都命名成立一个专业社团,全院首批共设立了24个专业社团。2015年10月14日西安思源学院学生专业社团成立启动仪式暨培训大会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展示中心举行,标志着该院专业社团正式成立。截至2015年底该院专业社团已发展到29个。专业社团丰富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促进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依托专业社团搭建学生活动社会化平台,组织广大学生参与省级、国家级学科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学术水平,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拼搏进取精神。             专业社团从开始就重视建章立制,细化管理。该院成立了专业社团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专业社团的组织建设与发展规划。办公室设在团委,负责日常管理。学院每年为专业社团划拨专门的建设活动经费,并为每个社团配备1-2名专职教师作为社团活动的指导教师,并制定了《专业社团指导教师工作量考核办法》,明确了指导教师的工作量标准和考核奖励办法,该院教务处还重新修订了《西安思源学院学科竞赛管理及奖励办法》,通过建立考核激励机制,调动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该院各教学单位根据部门实际和社团活动整体安排,在实验设备、场地方面尽可能为社团活动提供方便,学院正在为学生社团建设专门的办公活动场所,建章立制和保障措施的落实使专业社团工作逐渐步入正轨。

西安思源学院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再创佳绩               —— 项目引导,上下协力,学科竞赛成绩显著提高。 大学生学科竞赛是按照竞赛项目开展的,无论是国赛、省赛还是校赛,都是通过具体项目组织实施的,有了项目就有了基础,让学生按照项目要求努力去实践、去研究、去训练,因此,抓好项目是开展竞赛工作的关键,强化训练是学科竞赛取得佳绩的有力保障。             该院教务处和各学院认真研究各类训练项目和竞赛的特点,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有效资源,帮助、鼓励大学生去争取项目,参与项目;各教学单位根据客观实际,紧密结合学科、专业建设工作,体现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发挥学科优势和教学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等必要的研究、训练条件;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加强对学生骨干的培养,注重学生团队的建设,采取老生带新生,社团骨干带新成员等协作研究办法,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增加学生受益面;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做好调查研究、查阅文献、分析论证、制订设计方案、计算或实验、撰写论文等环节,帮助、鼓励学生形成项目研究成果,使学生在学科竞赛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该院校院两级密切配合,尽可能为竞赛提供最好的服务和物质、经费保障,更多的学生参与以及赛前刻苦训练,近年来,校内学科竞赛已涵盖大部分,学生参与面逐年增加,尤其自专业社团成立以来,学生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从数量和质量都得到显著提高,在一些重要比赛中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2010年,该院“实施能力工程,推进专业建设”项目成为省级质量提高奖励项目。截至2015年,全院共举办计算机、英语、应用文等3项基本能力竞赛18次,4500人次参赛,700余人次取得基本能力证书或获得奖励。2009—2015年,各院系共组织专业技能竞赛70余次,万余名学生参加,以赛促教、促学,以赛代考,推进了学生专业能力和竞赛水平的提升。             省级大赛扶持遍历各个二级分院,全线开动,参加的学科技能竞赛种类逐年增加,奖项的数量和质量也不断攀升。仅2015年,该院院级各类学科技能竞赛涵盖几乎所有专业,惠及    名学生;省级学科技能竞赛的参加项目数达25项,有338名学生参加,获得全国一等奖6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25项;省级一等奖10项,二等奖23项,三等奖33项,共计108项。其中首次参加的全国性大赛就有5项,还荣获优秀组织奖3项,其中参加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获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参加2015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本科组)比赛,9队参赛,6队获奖,包括全国二等奖1项,这是该院本科生参加此项赛事首次获得全国奖项,意义重大;4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3队获奖,并首次获得省级二等奖,创历史最佳成绩;该院6个分院16个项目参加首届“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取得省赛1金4银7铜共12项奖项,获奖数量、质量在民办院校中名列前茅。             —— 教研结合,科学指导,吸引更多教师参与指导工作。 大学生学科竞赛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指导教师的全面指导,该院各相关部门和各分院重视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并采取相应措施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指导工作,发挥指导教师的重要作用。             各分院根据各自的教学条件和学科、专业特点制定计划,培养一大批钻研学科业务、掌握教学方法、热心帮助学生的指导教师。鼓励指导教师把教学研究与实践研究、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延伸教学边际,活跃两个课堂,把目光盯住科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重视有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可研问题,找准切入点,助力学生的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鼓励老师们根据大学生学科竞赛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项目的全过程认真负责、精心指导,既要放手培养,又不放任自流,营造一个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确保对学科竞赛工作的全过程管理。             该院相关部门和分院积极探索竞赛指导与教师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有的分院还计划将教师指导大学生学科竞赛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将青年教师参与指导工作纳入其培养计划,给任务,提要求,压担子,同时给条件,给保障,促成长。从教学实践和研究探索等方面指导、培养学生,帮助学生成长已逐步成为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有机部分。             近年来,在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重要阶段,该院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不断通过学科竞赛和专业技能竞赛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水平,提升学院内涵建设。在实践平台的创造和理论教学水平的双轮驱动下,人才培养成效渐显,各项学科竞赛百花齐放,有力促进了学院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文/金博;图/张树灵) (责任编辑:胡玥)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