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马气候大会料再度延期 “气候外交”升温
中新网利马12月12日电 (记者 俞岚 彭大伟)利马气候大会进入最后一天,多边、双边,大会、小会,磋商、斡旋,各国部长们在会场内外往来穿梭,为达成一份“人人都不满意,但个个都能接受”的协议做最后的努力。
要将190多个发展阶段各异、国情千差万别的国家的诉求,最终体现在薄薄几页纸的协议文本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经过十一天紧张的谈判,在2015年协议(计划于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通过的关于2020年以后全球减排安排的协议)各要素如何平衡、“国家自定贡献”是否在巴黎大会前进行审评、绿色气候基金注资等几个核心问题上,各方仍有明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说,会议预计将再度延期。
为了推动大会进程,并在最后的协议中尽可能维护本国和其所在集团的核心利益,各国高官们密集展开“气候外交”。中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受到广泛关注。
在谈判冲刺阶段,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对记者表示,多边进程不应追求零和。各方应当采取灵活的态度,作出适当的妥协,在全人类共同利益和本国核心利益之间找到平衡,争取为明年巴黎气候大会成功签署新的气候协议奠定基础。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重要代表,解振华强调,2015年协议必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发达国家应当承担历史责任,兑现此前的承诺,才能建立政治互信,推动谈判进程。
针对有国家提出的要求中国“做得更多”的言论,解振华回应,中国已经做了很多,不但自己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取得积极进展,还通过南南合作等方式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自8日与会以来,解振华每天的行程都安排得满满当当,多时每天仅小范围磋商就有十几场。12日上午,他已和加拿大、莱索托、法国等国官员进行会谈,下午还计划与基础四国、瑞典等的代表见面。
11日才赶到利马的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也呼吁主要发达国家能够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身先士卒”,否则不仅会是“政策上的失败”,更将是“道德的过错”。
在大会发言中,克里说,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所有国家一起努力,“如果一两个大经济体对气候变化的威胁无动于衷”,将抵消其他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做出的积极努力。
上个月,中美两国发表了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提出了各自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目标。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称,两个大国这一举措具有历史性意义,将对气候变化谈判和行动产生重大影响。
与中美的积极斡旋相较,澳大利亚在此次大会上饱受批评。虽然在谈判日程过半后,澳大利亚出人意料地宣布将在4年内向绿色气候基金注资1.66亿美元,但多家NGO组织表示,澳大利亚应该做出更大贡献。
作为全球人均排放最高的国家之一,澳大利亚阿博特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态度消极,其取消碳税等“开倒车”的政策措施,遭致国际社会的批评。
澳大利亚在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上的“反复无常”也在利马充分体现。在宣布向绿色气候基金注资稍稍挽回声誉后,其贸易部长又表示,计划于2015年在巴黎签署的全球气候协议会令澳大利亚处于贸易竞争的不利地位,该国将不会签署。
该言论在已经为这份协议奋斗了10多天的与会人士中引起强烈反弹,NGO毫不犹豫地将当天阻碍谈判进程的“化石奖”颁给澳大利亚,这使其在十天内四度得到该奖项。
更多的小国则一直奔走在会场内外,希望他们的声音被听到,诉求被尊重。一位常年跟踪气候谈判的国际非政府组织观察员说,气候谈判中大国之间往往都不愿意妥协,于是就只好让小国做出牺牲。
立场上的巨大差异,令场内的谈判分外艰难。最新决议草案文本推出后,观察人士说,“新文本是周一文本的弱化”。
12日上午,会场内一片露天的空地上,一群环保人士躺在发烫的水泥地上,集体抗议气候谈判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进展迟缓。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但文本上仍有很多“选项”需要各国部长们做出政治决断。到12日下午为止,没有人知道何时大会主席会敲下闭幕的大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