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制造业迎破产潮引发巨大震动 “鞋都”落寞
1月15日,一条拍卖公告,在温州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温州最大的建筑企业、曾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温州中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4216万元的底价拍卖所有股份。”受震动的不仅仅是单纯的房地产行业,还有温州不少的鞋厂、打火机厂和服装厂等制造企业。
长江商报记者来到了位于温州市的一个产业园,这里号称“中国鞋都”,“我一个月前还在跟一个鞋厂老板开奔驰,他被房地产套住,车子卖了,自己搭公汽,我来开出租。”记者在街上搭乘出租车时,出租司机介绍。温州的鞋厂里,从老板到工人,都在为接不到单子而发愁。
而这也是温州中小制造企业的一个缩影,有专家表示,温州小制造业将迎来破产潮。
落寞“鞋都”
1月14日, 记者乘出租车由温州市区向西,接近双屿村的范围时,路边连连闪过不少“某某鞋业”的招牌,司机师傅说,“这里方圆几千亩,都叫‘中国鞋都’。”
“中国鞋都”位于温州市鹿城区双屿村的一片产业园区,聚集着数千家大小的鞋厂和商铺。这些鞋厂的规模在几十人到五六千人之间,高峰时期,产业园里务工人员超过30万。在这些务工人员带动下,产业园内外的道路两侧,布满了大批的饭馆、手机专卖店、超市,甚至还有邮局,完整得像一座小城。
在温州,像双屿村这样以某类产品为核心,扎堆聚集形成产业园的地方还有许多,其中眼镜、鞋子、玩具、打火机生产世界闻名。“中国鞋都”产业园是温州民营经济的缩影。
恰逢中午下班,工人们从道路两边的建筑里涌出来,在不少鞋厂门口,都支着地摊,摆放着各式的鞋子,底价销售,吸引着工人们上前。听介绍说,这是厂里低价处理的产品。
在工业园附近的桥上,长江商报记者遇到了两个来自小鞋厂的工人。
小柯来自江西,“快来一年了,在一个小厂,只有50多人,厂子自己不生产鞋子,主要到大厂里接活加工,给鞋子镶钻。”小柯说,一双鞋子能挣5块多钱,有时候能挣7块钱,上个月挣了6000块。“现在比去年少了一半。”小柯是被老乡浩子带来温州的。浩子在鞋都干了六七年了,在几个不同的厂子待过,手脚利索,技术熟练,效益好的时候,一个月最多挣了两万。
“我去年最多的时候也做过一万,过年只放一个星期假,活干不完。今年厂里一半的人都先放假了,都回去个把月了,没得活儿。我昨天放的假,玩两天回家。”小柯说,厂区现在没多少人了,大部分都放假了。
对小柯这样的年龄来说,早晚放假无所谓,但对于其他上班两年以上的“老工人”来说,多放一天假就是金钱上的损失。“我上个月才4000多块,没有单子,急人。”在一家正规鞋厂待了5年多的老魏说,自己和老婆都在产业园,2014年收入逐渐下降,特别是下半年,几乎没加多少班。家里的小孩马上要上小学了,老魏正在犹豫明年要不要继续来上班。
厂商的困惑
“我们厂有4条生线,停了三条,只留了一条还在上班。不敢全放假,怕明年招不到人。”在一家有2000多工人的鞋厂担任组长的老李说,产业园今年普遍放假比去年早了一个多月,但都没敢完全停工,多少还在维持生产,给工人们明年继续返厂的信心。
明年怎么办?老李很困惑。
同样困惑的还有小鞋厂的总经理杨华。今年刚30岁的杨华,做过护士、装修设计师,2013年拿出70万积蓄开了一家皮鞋专卖店,不到半年亏完了。随后到她舅舅的厂里帮忙打理生意,负责向内地市场的销售。
“现在越来越不知道做什么样子的鞋子好,不知道市场需要什么样的鞋子。”杨华说,去年之前,厂里每个季度还会推出20种左右的新款式,现在只能推出七八种,“淘宝青睐便宜、简单的货,鞋厂都一窝蜂生产那些款式。传统的、贵一点的,走不动量,批发商每次来转半天,顶多挑中一两款,不敢多推。”
在杨华的店里,来自成都批发商的熊先生忍不住跟记者吐槽“要不是孩子,我就不干这一行了”。熊先生在成都和沈阳都做鞋子生意,两年以前,每个季度要到温州两次,专门挑货、上货,现在一个季度只能来一次,进货量也只有原来的一半。
在他看来,电商的攻城略地,挤压了自己的市场;同时,等到鞋厂产品到自己店里,款式也不再流行了。
“今年一米皮子价钱涨了一成,人工费、场地费都在涨,新产品走不了量,明年会很难过。”杨华说,最近四五年,鞋厂经营越来越难,担心厂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