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指文艺乱象 释放复兴信息

22.10.2014  11:26

  中国日报网10月21日电 (王思宁)多维新闻网10月20日发表题为《动怒文艺乱象 习近平的忍无可忍》的文章称,在当下文艺界乱象丛生的关卡,习近平以剜烂苹果作比喻,被视为官方剑指“乱象”释放复苏软实力意图的信号。文摘如下:

  北京时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云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曲艺、杂技、影视等各领域的“重量级人物”。会上,习近平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铜臭气。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而鉴于当前诲淫诲盗的所谓无底线网络文学泛滥、内容空洞的片面商业化包装横行、对洋文化吹捧以及雷人抗日谍战剧充斥荧幕等等的文艺界乱象,习近平的讲话绝非无的放矢,其就文艺划底线的相关表态也被视为官方剑指“乱象”释放复苏软实力主观意图的信号。

  按照中国“文以载道”的传统,文艺界应是以多种表现形式正人心、化风俗,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人生、明辨是非。但随着改革开放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商业文明的洪流,市场化经济的发展,良知与责任让位与利益,一些文艺工作者甘心被市场牵着鼻子走且自觉得意非凡。光环被蚕食,良知荡然无存。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争名夺利、作风糜烂等,几乎成为了文艺界各大领域的通病。

  在中国已有15年发展历程的网络文学,没有形成传统文化的互补,反而披着文学的外衣大行牟利之实。为了创造价值,它们往往选取大众喜爱的言情、武侠、玄幻侦探以及惊悚等题材抢占市场培养读者。在付费阅读形式出现后,网络写手及文学网站为了吸引读者,对于网文的题材和内容过度商品化,盲目迎合市场,文本的质量下降。为了迎合点击和收入,很多网络写手只是不停地码字,而对文本的构思极度匮乏,网文的照搬套用现象逐渐增多。很多网络文学在审美趣味上趋向一种嬉戏幻想怪诞放纵反权力反历史反文化反时空等等巴赫金所称的狂欢的特征,一些都市恋情的文章中,对于黑社会描写非但没有反对的意思,反而表现出了向往的态度,言情小说的简介经常以一些露骨的描写作为噱头,吸引读者。数据显示,调查数据显示,网络文学付费阅读产业链已初步形成,读者高达2.74亿人,注册写手二百多万人,年收入四十多亿元(1元人民币约合0.16美元)。

  文艺界对洋文化的推崇可谓重金打造。有媒体早前曝光,艺术团为了创造艺术政绩不惜重金前往“维也纳金色大厅”,或为镀金,或为争取政府的财政资金支持,但唯独没有艺术的目的。这种行为不但造成了各种浪费,还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送上了不归路。急于到国外镀金,一拥而上的做派,完全与走出去战略南辕北辙。而对国外节目的照搬照抄,也泯灭了中国文化的创新。譬如“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等高收视率综艺节目。中国本土节目中,各大荧屏上的抗日神剧不少充斥着手撕鬼子等夸张情节,成为了习近平此次文艺批评的重灾区。艺术高于生活但不能离谱。

  其次,抛开艺术创作层面,文艺界工作者本身的价值观亦完全扭曲。近期,明星吸毒嫖娼事件不断曝光,更有甚者将此种不雅行为当做炒作增加自身曝光率的手段。但正如李雪健所指出的,“一些演员经不起名利的自我膨胀,社会环境也提供了让他们膨胀的土壤。比如不管明星做了什么,粉丝都欢呼鼓掌。还有一种怪现象,就是有些作品观众一边看一边骂,创作者一边挨骂一边还挣着大钱。这样的作品是有经济效益了,但是社会效益呢?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当下文艺界乱象丛生的关卡,习近平以剜烂苹果作比喻,进行文艺整风确有其显而易见的背景,但这并不意味着事无巨细地对文艺界进行政治干扰。文艺环境的净化应更多地依赖读者文化意识的自我觉醒,以及市场固有的淘汰机制。任何强加给它的官方意志都可能扼杀文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