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文大学圆了我的大学梦
年维泗先生,中国足球协会顾向,原中国足协副主席。曾就读于北京育英中学,18岁入选中国国家足球队,20岁远赴匈牙利学习。1984年进入人北京人文大学选修新闻专业……1995年出版自传《欣慰与悲怆》退休后一直关注着中国足球的发展,是我国体育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访新闻系1984级学生、原国家足协副主席年级年维泗
2001年10月10日,在一个金秋送爽的日子里,我们如约来到年维泅先生的家中,对他进行了一个小时左右的专访。年老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在非常融洽的气氛中,我们开始了亲切的交谈。
记者:年老,您好!很荣幸能够见到您,也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学校的黄校长、周校长和各位领导让我们代为转达对您的问候。(随后,我们送上了带给年老的一份小礼物一北京人文大学纪念册)
年老:好的。好的,谢谢。(年老一边表示感谢一边双手接过北京人文大学纪念册,饶有兴趣地仔细欣赏起来.)
记者:年老,听说您是我校毕业的老校友,您能简要地介绍一下当年在我校学习的情况吗?
年老:可以,我是1984年开始在北京人文大学学习的。那时候,我已经五十多岁了。对了。你们稍等一下,我当年的毕业证书保留着呢! (说着,年老转身走进另一间屋里,很快就拿出一本红皮烫金字的毕业证书,递给我们看。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打开年老那本保存完好的毕业证书。)
记者:年老,您的毕业证书上印着新闻系毕业生的字样。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您选择这个专业呢?
年老, (略一沉思)当时,我记得北京人文大学开设了三个专业。我自己当过足球运动员,又做过教练,比赛之余,经常与新闻界打交道,久而久之,对这方面也就比较感兴趣。
记者:这么说来,您现在经常庄报刊上发表足球评论的文章。应该与您读新闻专业有关了?
年老:(笑了笑)是的。要知道新闻的首要特点就走真实,要求写真人真事,这对我的写作很有帮助。
记者:那时候,您作为社会名人,工作很忙,应酬也一定不少,在这种情况下,您是怎样兼顾事业务学习的?
年老:我走从北京育英中学毕业的,在校学习时一直是“行知奖学金”的获得者(行知是指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成为一名足球运动员之后,我觉得自己所学的知识太少,远远不够用。踢足球不能单靠体力,还要懂得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灵活运用头脑,才能取得比赛的胜利。于是,我就抓紧所有的业余时间来学习
记者:您这种刻苦好学、勤奋进取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
年老:(谦虚地摆了摆手)你们现在有大好的时光,有学习的机会,一定要格外珍惜。我年轻时,踢球的条件差,球员的待遇低,一开始时,月工资只有四块五毛线,放在今天是无法想象的。(忆起昔目的岁月,年老的心中仿佛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国家足球队出线,圆了亿万中国人的梦
不知不觉地,我们的话题就转到了年老热爱也为之奋斗了一生的足球上。作为中国国家足球队首次冲击世界杯的亲历者,年老从一个踌躇满志的青年,到今日鬃角微白的老者。英雄虽然已经迟募,但夕阳却依旧红得灿烂。“年的拼搏实在太漫长了,但是我们终于盼到了这一天。2001年10月7日,中国国家足球队成功出线了。这个令人激动的夜晚,会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它圆了这位足球英雄的梦想,也圆了亿万中国人的足球梦。
记者:有句歌词是这样唱的士“男儿不踢球,白来世上走,女孩会踢球,青春更风流。”年老,我们学校现在也有自己的足球场地和校园足球队,他们经常踢球比赛。您能不能对这些热爱足球的球迷们说些您的心里话?
年老:我觉得年轻人是应该踢足球的,你们大学生在业余时间有场地踢踢足球是好的。但是现在有这样一个情况,随着社会的发辰,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捉高了,可学生们,特别是中小学生的活动空间却越来越小了,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很不利于中国足球今后的发展。(一谈到足球,年老就变得激情飞扬,他特意叮嘱我们代他向我校足球队的队员们问好。并答应以后有机会一定要来华校看望,也一定会与年轻的队员们切磋球技。)
感谢老师的教育,祝愿人文大学发展
望着高龄又十分健谈的年老,我们的心里有若无限感慨。年老能有今天的成就,除了他自身的勤奋、努力外,一定与家人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
年老:提到我的老伴儿呀,她为我,为子女,为这个家庭做出了很多的牺牲。(谈起自己相蠕以沫几十年的妻子,年老有些激动,眼里似乎有晶莹的泪花崔闪动,声音也有点哽咽了。)我老伴儿,年轻时走国家游泳队的队员,身体素质很好。现在,有时间或们经常结伴去游泳馆游泳。(年老的心里,似乎在回味着老伴儿当年的飒爽英姿.)
环顾年老家中的客厅,几分拥挤几许杂乱显出了主人的繁忙。客厅的一面墙上,挂了几幅照片,桌面上摆放了几本体育杂志和年老未写完的稿件,每一处细节似乎都与足球有着联系。
记者:年老,不好意思,太打扰您的休息了。
年老:没什么. (年老是那么平易近人)最近是比较忙一些去做凤凰卫视的一套节目,也是关于足球的,中午又买了去沈阳飞机票,下午就要动身出发。
记者:我们今天的采访就到这里,希望您今后有机会多
年老:好的,我会去的。
当他得知士2001年10月是母校建校17周年纪念时,年老欣然提笔写到:
一宇一句都饱含了肘母校的情意,也激励着我们今天在校的人文学子要更加刻苦地读书,回报母校,回报社会。
乒老告别时,我们有些依依不舍,合影留念。汽车越走越远站在楼前的老人的身影也渐渐糊在我们的视线里。
免责声明:
1.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西安网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2.如果以上产品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企业授权发布,请联系西安网,我们会尽快审核处理。
编辑:韩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