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特需服务尝试公私合作 “移师”背后苦衷

11.11.2015  12:50

  自今年12月1日起,首都儿科研究所特需诊疗中心将“移师”首都医疗集团旗下的北京爱育华妇儿医院,并以整建制医疗专家团队形式进行多点执业和技术指导。合作建立的特需诊疗中心将开设两个病区,共计60张病床。作为稀缺资源的首儿所,该不该将特需医疗全部从公立医院剥离,这样的合作方式能否开辟出一条公私合作的新路?

  “移师”背后有苦衷

  11月9日,“首都儿科研究所合作医院”在北京爱育华妇儿医院挂牌。根据双方签署的合作协议,首儿所派出医护团队支持北京爱育华妇儿医院的临床工作,双方医护人员共同开展儿科临床诊疗服务、科研合作等。同时,建立特需诊疗中心,医疗专家服务团队已集结待命。

  其实,双方合作早有渊源。北京爱育华妇儿医院执行院长范茂槐曾任首儿所所长,并引荐多位首儿所儿科专家到该院多点执业。首儿所现任所长罗毅介绍,首儿所今年的门诊量有望突破200万人次,但医院的建筑面积不足4万平方米。“目前,首儿所每平方米日均接诊人数居北京市属公立医院之首,日均门诊量常年维持在6000人次以上。实际病床已开放到500多张,但仍然一床难求。不得不找更大的门诊和住院空间,以盘活自身优质医疗资源,提供更好、更及时的医疗服务。

  至于首儿所目前的特需医疗服务,罗毅坦言,由于特需病房未在建院时集中建立,而是散落在各个科室的住院病区,随着住院需求不断增加,单人间的特需病房几乎难觅踪迹。

  隶属于北京市国资委的北京爱育华妇儿医院,是一家三级妇儿专科医院,也是北京市最大的社会化办医妇儿医院。罗毅说,双方合作是公立医院技术、人才、医疗管理优势与社会化办医机构高起点硬件设施、国际化服务理念的紧密结合。

  公私合作是缩减特需现实路径

  对于大多数三甲综合公立医院而言,儿科风险大、收益低、经营难,儿科医疗供给一直在萎缩。北京爱育华妇儿医院董事长范子田说,医院运行近一年来,已经初步组建了儿科团队,但也面临人才困境。“目前,医生团队一部分来自北京市三级儿科公立医院退休的专家,还有一部分来自其他省(市)儿科专科医院的中青年骨干力量,而仅仅依靠这些人力远远不够。

  罗毅说,双方此次进行特需医疗整建制合作,除医生多点执业外,护士也被纳入医疗团队之中,就是希望特需诊疗中心的医疗水平与首儿所保持一致。“当然,60张床也并不是一下填满,而是逐步推进。毕竟是新的环境,适应和磨合也需要时间。

  范子田介绍,该院特需服务需求将来源于两大群体,一类是首儿所直接转诊、有特需服务需求的患者;另一类就是整建制专家团队的病源。根据合作协议,首儿所的整建制专家团队在北京爱育华妇儿医院有3个月~半年的固定出诊时间,一部分患者会追随专家前来。

  近年来,特需医疗面临较大争议。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赵运涛说,北京市积极鼓励社会办医,而控制公立医院的特需服务规模需要协同推进。一方面要通过监管和绩效考核,让公立医院更多地提供基本医疗;但另一方面也要解决公立医院的现实问题,改革公立医院的补偿制度,让医生靠提供基本医疗就能获得体面收入。

  也有一位院长坦言,这种合作方式是迫不得已,“与其让自己医院的医生被私立医院挖走,还不如搞国际医院,或者与社会资本合作发展高端医疗”。

  上海市最先提出公立医院剥离特需医疗的概念。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医改办副主任付晨说,公立医院应逐步缩小特需医疗服务规模,将更多资源投向基本医疗服务。特需医疗服务应主要由市场来提供,也就是说,非公立医院应作为提供主体。付晨认为,现阶段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疗机构进行技术合作非常必要,“否则,特需服务从公立医院剥离,但社会办医疗机构尚未‘发育完全’,就会导致过渡期间特需服务供应不足”。他谈到,上海市的设想是,将公立医院10%的特需病房剥离出去,纳入两个高端医疗集聚区。“目前,两个国际医学园区正在建设,今后也会采取与公立医院合作的方式逐步剥离特需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