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闸北区坚持“三个结合”实施帮困“365”工程
针对弱势群体在生活、就业、就医、子女教育等方面仍旧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结合区域实际,闸北区进一步加强对困难人群的托底保障力度,继续做到“财力有一分提升,民生有一分改善”,使他们更多的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在具体措施方面,就是坚持“三个结合”,实施帮困“365”工程。
一、坚持政府救助与社会帮扶相结合。在政策上实现“应保尽保”,贯彻实施国务院《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按照“科学分类、区别救助”的原则,做好困难群体医疗、教育、就业、住房等单项救助政策,加强救助信息整合,完善多方携手、整体推进的联动机制。
在社会帮扶方面,积极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特困群体的帮困活动,一是加大慈善宣传力度,调动社会企业参与慈善的积极性,2014年共开展慈善帮困项目27个,资助困难对象1.9万人次,使用慈善基金840.23万元;二是用好市民综合帮扶资金,有效化解突出矛盾的个案,2014年1—10月,共实施综合帮扶958人次,发放帮扶金 285.43 万元。
二、坚持资金救助与服务帮扶相结合。在救助资金方面,确保各项政策救助的资金投入及时到位,并做到财力有一分提高、民生有一分改善,2014年1—10月,全区累计低保救助13.72万人次,使用金额7295.09万元;医疗救助5181人次,使用金额495.85万元;临时救助2.70万人次,使用金额845.38万元;为支援外地建设退休回沪人员发放生活补助8.78万人次,使用金额5256.07万元。
在服务帮扶方面,积极倡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从事救助帮困服务,培育和发展公益性慈善性的民间组织,把民间组织公益帮困和政府购买服务结合起来,通过项目化运作,为困难家庭提供更多的帮困服务。今年,闸北区共开展项目化帮困服务 项,惠及困难对象 人。大宁路街道发动社会组织开展的“高风险家庭综合服务项目”,针对辖区内困难家庭进行排摸筛查,主动发现其家庭存在问题,并对该批家庭存在的问题进行专业评估,将风险程度分为高、中、低三类,并按类别提前做好应急预案,为对象提供预防性、辅导性以及支持性的专业化服务,截至目前,共排摸风险家庭60户,经评估后需帮扶家庭为50户。
三、坚持应急救助与日常帮扶相结合。在应急救助方面,对因大病、火灾等各类突发事件致贫的家庭,通过临时救助、慈善帮困、综合帮扶等途径缓解暂时困难,并探索“救急难”工作部门协调机制,体现民政救助的应急性。
在日常帮扶方面,依托社会公益组织、慈善超市、卫生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独居老人巡视报告员队伍等平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助困、助学、助医、助老活动,把帮扶工作体现在365天。为转变医疗救助事后救助的模式,缓解低保对象看病难、医疗救助滞后问题,今年以来,一方面积极推进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工作,通过搭建民政与卫生之间的信息互通平台,形成救助和医疗信息自动传输,数据实时交换,实现医疗救助实时结算和“一站式”服务,变事后救助为事中救助。目前,实时结算信息系统已基本建成,即将在各街道镇推开。另一方面,在信息系统建设期间继续在天目西路街道开展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试点工作。今年以来共有10122人次困难对象获得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帮困资金50.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