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谭丨27年沉浮,“北溪”背后的历史暗战

03.10.2022  20:09

  

  这几天,历经波折的“北溪”天然气管道,因为被蓄意破坏又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

  焦点问题之一,是其中的利害关系。“北溪”爆炸,卖方俄罗斯称修复天然气管道至少需要6个月的时间,买方欧洲的天然气再次迎来一波涨价。

  相比之下,赢家,在大把数钱。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最近直白表示,当前形势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在这个关口,美国正在大幅增产,向欧洲出口液化天然气等能源——欧洲天然气市场,越发依赖美国了。

  得益于欧洲这个大买家需求激增,今年上半年,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量已经跃居世界首位。

  实际上,拜登和他之前的两任美国总统,无一不向欧洲推销自己的天然气。“北溪”,也一直被美国视为“眼中钉”。

  美国厌恶“北溪”,绝不仅仅是因为牵扯美欧能源贸易。能源影响的,是现代工业,更是现代货币信用体系。

  从这个角度,再来回看“北溪”的历史沉浮,背后,始终有一场美国参与的暗战。

  直接联通俄罗斯与德国的“北溪”管道自1995年就提出了设想。其代表的,不仅是亚欧大陆内部,更是世界能源格局的重要一环。

  

  “北溪-1”管道

  俄欧的能源互通连冷战都未能阻挡,因为双方无论在各个维度,互补性都很强:

  供需上,俄罗斯拥有世界约21%的天然气储量,世界约5%的石油储量,对应的,欧洲储量占比仅有1.7%和0.7%,生活和工业发展却又需要大量的油气。

  石油的运输相对便捷,欧洲满足石油需求的选择比较多元——既可以从俄罗斯获取,也可以从较远的中东获得。但是天然气远距离海运运输的成本较高,管道运输既快捷、又便宜,加之俄罗斯和欧洲在地理位置上相邻。所以,冷战结束后,俄欧加大了天然气贸易。

  1995年,修建一条穿越波罗的海,直接连接俄罗斯与德国的天然气管道的想法正在酝酿。这条管道,就是“北溪”。

  最初,在“北溪”管道提出设想并谈判的过程中,美国似乎并没有对这一项目表示出过高的关注:

  一方面,“北溪”管道一改此前在陆地修建天然气管道的方案,要从波罗的海海底穿过。改道,会让此前的过境国损失大笔过境费,势必会引发不满。这一方案能否在欧洲通过,还尚未可知。

  结果,也正是如此。从1995年到2005年这段时间里,“北溪”管道项目一直处于起步阶段。

  另一方面,当时美国在能源领域关注的重点,不是天然气,而是石油。

  自从1965年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超过煤炭后,石油就一直稳居第一能源来源的地位,成为支撑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除此之外,石油对美国,还有特殊的意义。

  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院长王震告诉谭主,能源格局的调整,不只是能源革命、科技革命,同时也意味着国际货币体系的变革。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后,美元与黄金脱钩,但美国通过向沙特阿拉伯提供军备,将美元与石油挂钩,迫使石油输出国组织的产油国以美元来计价和结算原油贸易,最终形成了“石油美元”的格局,这一格局继续支撑了美元霸权。

  对于美国政府来说,石油事关美元体系的维系。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对石油自然格外上心。

  就在“北溪”天然气管道项目还在扯皮阶段,2001年5月,美国国家能源政策发展工作组得出结论,美国不可能通过增加国内石油产量来确保能源安全,作为世界主要产油地的海湾地区是美国根本利益的所在,是美国对外政策应优先关注的焦点。

  这一小组由时任美国副总统牵头,内政部长、农业部长、商务部长、交通部长、能源部长等美国政府主要部门负责人都在其中,他们的话语权可见一斑。

  自此,美国加大了对中东、中亚、北非等石油产地的控制。

  一方面,美国通过伊拉克战争等军事行动,增加在海湾地区的军事存在;另一方面,美国通过非政府组织,在北非、中亚等地区搞政治渗透。

  在这一过程中,欧洲人干的另一件事,更坚定了美国控制石油的决心。

  

  德国法兰克福的欧元雕塑

  2002年2月28日,欧元正式取代欧元区各成员国货币,成为欧元区唯一合法流通的货币。同年,欧元在全球外汇储备占比为四分之一左右。

  研究表明,也是在那前后,以欧元计价的债券发行额超过美元。这表明,大量的国际投资和投机资本转向欧元市场,国际投资者对欧元的兴趣超过美元。

  种种数据都表明,欧元对美元的地位产生了实质性的威胁。

  在这样的情形下,美国想要维系美元的地位,就更要抓住全球能源消费的核心——石油,进一步巩固美元在石油交易中的地位。当时,相比于一根天然气管道,美国更在乎的,是石油。

  与此同时,美国也需要采取行动阻断欧元的上升势头。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在驱使资本涌入美国避险的同时,又一次加强了对石油的控制。

  

  美军“黑鹰”及“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准备增援伊拉克前线

  美国政府对“北溪”管道态度的转变,发生在2009年。

  那一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哥本哈根协议》,各国达成减排的共识,能源消费市场上,各国对于天然气的需求开始上升。

  这对于美国来说,当然是件好事。美元已经绑定了石油,再绑定上天然气,那美元的地位只会更加牢固。

  也正是那一年,在页岩革命的推动下,美国天然气产量首次超过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一。

  和美国控制石油的逻辑不同的是,这次美国要控制的不是产地,而是消费市场。美国需要给国内的天然气找到潜在的买家,通过占据目标市场,达到不可替代的地位,来巩固美国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操控权。

  冷战后,随着俄罗斯加大油气出口量,世界形成了一个新的能源格局:

  中亚、中东、北非这些传统的油气产地,再加上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这些亚欧大陆的中心地区,构成了世界的“能源心脏”。

  而世界能源消费市场共分为两大块:

  一块是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和欧洲大陆,这些地方紧邻“能源心脏”;

  一块是北美、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澳大利亚,这些地方离“能源心脏”较远。

  曾在世界能源理事会任职的能源专家告诉谭主,整个亚欧大陆其实已经形成了一个内循环的能源体系。

  “北溪-1”,正是这个内循环能源体系的一个重要动脉。

  “北溪-1”于2010年启动建设,2011年,在德国、俄罗斯、法国、荷兰四国领导人的见证下,“北溪-1”正式投入使用。“北溪-1”管道在正常情况下向德国和欧洲国家每年提供约55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

  

  欧洲尝到了甜头,“北溪-2”工程紧接着在2012年就开始规划,新管道将会把对德国的输气量增加一倍。

  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美国正虎视眈眈地为国内天然气寻找下家。

  从地理位置上看,美国天然气的出口,主要有三条航线:

  南美航线

  太平洋航线

  大西洋航线

  南美航线运输距离最短,但南美整体工业化水平较低,对天然气需求有限,根本无法承接美国激增的产量;

  太平洋航线的买家经济发展迅速,需求旺盛,但这条航线约10000千米——距离太长,更何况,太平洋航线上的买家完全可以选择更近的俄罗斯或是中东。

  算来算去,只有太平洋航线距离一半的大西洋航线,最为适合。

  更何况,欧洲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减排目标,能源转型不断加速,对天然气的需求也会持续上升,怎么看都是承接美国产能的不二选择。

  摆在美国面前的问题只剩一个——“北溪”天然气管道。只有“北溪”管道出问题,欧洲才不得不舍近求远,买性价比更低的美国天然气。

  在“北溪-2”项目开始推进后,美国先是以“北溪”天然气管道损害乌克兰利益为由,呼吁欧洲停止“北溪”项目;随后,美国又开始鼓吹欧洲“能源安全”,警告欧洲能源进口要多元化,“北溪”项目会让欧洲能源的安全被俄罗斯掌控。

  在说完这些话后,美国人还会再加一句:

  天然气,美国也有。

  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就曾在与欧盟领导人会晤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美国向欧洲出口天然气,可以帮助欧洲减少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

  拜登在当副总统期间也曾呼吁,欧洲需要多种天然气来源,而不只是“北溪-2”管道。拜登还补充道,所有欧盟国家现在都可以根据需要获得美国的天然气。

  而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已经直接当着欧洲国家的面说,“如果你们要能源,只需来个电话。”他甚至承诺,只需15分钟便可以签署液化天然气合作协议。

  但无论美国再怎么推销,这笔账,欧洲人还是算得明白的——美国页岩气生产技术要求较高,导致其成本显著高于常规生产方式,约是俄罗斯生产成本的2到3倍。

  买美国天然气,无疑是在当“冤大头”。而研究表明,“北溪-2”可以带来的改变有:

  欧洲进口天然气价格将下跌13%,每年为欧洲消费者节省79亿欧元;

  来自27个国家的1000多家公司将承担“北溪-2”管道钢铁、建筑、管道铺设、物流等供应与服务,预计项目的总体效益将超过99亿欧元;

  项目将创造近60000个工作岗位,并在未来5年内为各国增加47亿欧元的国内生产总值。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陈小沁告诉谭主,“北溪-2”项目框架下,俄欧双方的互动将从能源扩展至投资、技术等多个方面——廉价的俄罗斯能源加强了欧洲工业的竞争力,而俄罗斯获得了来自欧盟的投资与技术,可以促进俄罗斯的经济转型。

  “北溪”项目每进展一天,美国就焦虑一分,它在俄欧之间横插一脚的机会越来越渺茫,这种焦虑终于在2018年爆发。

  2018年,成了美国对“北溪”管道态度彻底发生转变的转折点。

  那一年,美国自1957年以来,首次成为天然气净出口国,送往墨西哥的天然气量加大是这一转变的主要成因。这一转变也意味着,美国能源行业正积极寻求扩大全球市场份额。

  

  美国页岩气钻井现场

  事实上,就在这一转变前不久,美国政府公布了“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其中提到,美国将首次成为能源主导国,能源行业的发展是美国未来几十年繁荣、安全和强大的基础。

  能源的利用必须有需求方,美国国内需求基本已经饱和,打开欧洲市场,刻不容缓。

  也正是在那一年,“北溪-2”管道开始铺设。它自然成为了美国的“眼中钉”。

  在多次警告欧洲无果后,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法案,对参与“北溪-2”项目的企业实施制裁。

  随后,美国接连修订、颁布多部法案,矛头直指“北溪-2”。要知道,这时候“北溪-2”的管道建设已经完成了95%,马上就要通气试运行。

  “北溪-2”的相关方最终还是顶住了制裁的压力,尽管工期有所延误,但管道,终究还是建成了。

  就在此时,美国又开始在俄乌问题上拱火,并以此为由不断施压要求暂停“北溪-2”。在美国的“不懈努力”之下,2月22日,俄乌冲突升级前夕,德国宣布暂停“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认证程序。

  随后,美国推动欧洲发起对俄罗斯的多轮制裁,则让这个空间越变越小。现在,“北溪”管道发生爆炸,则将欧洲彻底推向了深渊。

  曾在世界能源理事会任职的能源专家告诉谭主,“北溪”管道爆炸,带来的不仅是需要较长维修时间、管道难以重启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爆炸破坏这种事情,只要有人做了,大家都可以做。如此反复,这样一条跨区域的天然气管道,会让区域内冲突不断发生,甚至引发全球性冲突。

  现在,俄罗斯与欧洲各国已经就“北溪”管道爆炸问题互相指责,互相猜忌,维系俄罗斯与欧洲关系的纽带变得更加脆弱。

  美国天然气行业,终于得偿所愿,乘机而入。

  根据欧盟统计的数据,今年前7个月,天然气消费量相较去年降幅为10.43%。但与此同时,欧洲购买美国液化天然气数量却在激增。

  今年前9个月,欧洲从美国进口液化天然气达3669吨,这个数额已经接近2021年全年的2倍。

  

  美国的图谋,不只是这些。

  事实上,2018年,推动美国对“北溪”管道态度转变的原因,还有一个:

  俄罗斯启动了“去美元化”的进程。

  2016年,俄罗斯央行行长将“去美元化”作为俄罗斯央行的年度任务之一。2018年,这位行长更是在俄罗斯杜马会议上,具体提出了俄罗斯“去美元化”的逻辑和三种方式。

  也就是在那一年,俄罗斯经济发展部、 财政部、 央行联合制定了“去美元化”计划。

  这清晰传递了一个信号——“北溪-2”建成后,欧洲与俄罗斯的能源交易,不会以美元作为结算手段。

  欧元,是选择之一。2018年,欧盟委员会发布《欧元:迈向更强大的国际角色》,传递了欧盟主动塑造提升欧元国际化的信号。

  彼时,欧元在国际支付中的占比已经超过30%,与美国超过40%的份额较为接近。

  陈小沁告诉谭主,俄罗斯为了“去美元化”,会同意越来越多的能源交易使用欧元结算,这对美元肯定是一种挑战。

  欧盟,是一个在全球能源消费中占比超过11%的经济体,“北溪”管道开了用欧元结算这个口子,势必会给石油美元体系以巨大冲击,削弱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信用。

  这对于内部经济问题重重的美国来说,完全不能接受。

  所以,只有“北溪”管道被阻断,才能延续美元体系,避免美国经济的衰落。

  “北溪”,原本只是一条服务欧洲的能源管道。前前后后谋划27年,现如今,落得个爆炸收场。

  读懂其背后的能源暗战和货币暗战,再来回看27年的起落沉浮,很多问题的答案,不言自明了。

编辑:刘伟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美专家:美国最有可能是“北溪”管道泄漏的肇事者
  新华社华盛顿10月3日电(记者熊茂伶孙丁)联合西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