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区一村民"研发"十余年 造出板栗脱壳神器
长安区五星街道跃进村的孙长海,既不好好种地,又不外出打工,天天在家里埋头摆弄各种零件搞发明,在家人看来,他是典型的不务正业。过去的十年,这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凭着过人的毅力和头脑,鼓捣出了两个发明项目——板栗脱壳机和核桃青皮剥离机,并完成这两个新农具从人工操作到自动化的更新换代。
提起孙长海和机械制造的缘分还得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说起,1989年至1998年的十年间,孙长海先后在五星乡新联集团和乡镇企业联合收割机厂担任机械师一职。2003年已经积累丰富经验的他开始自主创业,买了一台小型挖掘机参与山区工程建设。一次偶然机会,他看到山区群众剥离板栗的艰辛,便萌生了研制板栗脱壳机的想法。“板栗成熟后,栗农打下栗胞,就近收集到树下堆沤,待栗胞开裂栗仁发红后用手逐粒剥取。栗胞上长满硬刺,栗农的手指常常被划破,一家人辛苦一天剥取不到百斤,致使大量板栗因不能及时脱壳而坏掉。商贩心急、栗农心疼,板栗脱壳这一环节成为栗农致富和板栗经济发展的瓶颈,我一定要解决板栗脱壳难题。”孙长海坚定地说。
从此,孙长海下定决心,查阅资料、调查市场、购买材料、绘制图纸、设计加工,经过1800多个不眠之夜和20多次的反复试验,他终于在2008年7月研制出了一台小型手动板栗脱粒机,每8小时可完成1500余公斤板栗的脱壳工作,效率是一名熟练工手剥板栗的10~15倍,脱粒率、清选率均达到95%以上,破损率几乎为零,受到了山区栗农的“热捧”。经媒体争相报道后,产品订单也如雪片般飞来。
然而,在别人眼中完美无睱的机器,还是没能达到孙长海的心里预期。他毅然停止了继续再生产,婉拒了媒体宣传,一头扎进了机器的改造升级中,这一扎就是十年。2017年9月,孙长海研制成功了运用阴阳揉搓原理技术制造的新一代板栗脱壳机,每8小时的脱壳量能达5000公斤,相当于50名熟练工一天的工作效率,脱净率98%,破碎率不足1%,是手动机器各项性能的4倍。同时他还研发出能快速分离核桃青皮的核桃青皮剥离机。
他的发明受到周围村民的青睐,不少人想要掏钱购买。然而面对农户的购买热情,孙长海并未感到开心,而是多了一丝忧虑。由于缺乏资金,他发明的项目无法规模化生产。目前,在孙长海的家中,只有两样发明的样品,只能平时给周边的村民服务,孙长海拿不出成品展示给买家看。
“我现在心里很着急,没有资金支持的话,周围的农民用不上我的新发明来提高劳动效率。”孙长海说,现在他只能无限期等下去,希望能有人或单位看上自己的产品。收到了定金,他才能投入生产,这样他的发明也能被更多的农户使用,解放更多的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