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81岁老中医瘫痪在床 给5万余人号脉治病
在白河县冷水镇秧田村,有一位81岁高龄的残疾老中医叫冯家声,他高明的医术让人佩服,高尚的医德让人敬重。37年前他义务为村上修学校,不慎坠落造成高位截瘫。之后几十年如一日,他靠自己祖传中医在病床上义务为村民治病,成为百里山乡的佳话。
10月27日,在当地热心村民的指引下记者见到了冯家声。一间房屋一分为二,一边是他躺了37年的卧室,一边是父亲祖传下来的两个老药柜,冯医生趟在床上耐心细致地为两位村民号脉诊断。 尚玉宝 记者 潘定安 文/图
学医不是为了钱治好病人是他最大的满足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除祛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提起中医必修的汤头歌诀,冯医生竟把“汤头歌诀”倒背如流。
1934年出生的他,自幼学习中医;1957年加入白河县卫生协会;1958年被县上推荐到安康地区针灸师资培训班学习,工作期间还被评选为县上卫生系统先进工作 者;1960年10月调入县医药公司工作,期间曾经到安康、商洛、 汉中 等地培训学习;1962年,他自动请求辞职回乡,在当时人民公社的支持下利用退职金 办起了卫生室,解决了当地农村群众看病难题。
1977年当地建小学,冯家声义务投工时不慎从房上掉下来,当时因为伤了坐骨神经,医生会诊后告诉父亲说,他已经没有希望站起来。
他随父亲回到家里,自己用草药维持,减轻病痛。村民知道他摔伤后,经常来家里看望,可是不知道他出事的病人从老远跑来找他看病,看着需要救治的村民,他只得躺在床上义务为群众看病。
冯家声摔伤时膝下已经有七个子女,家庭经济状况非常拮据。37年来,他下身瘫痪、双腿萎缩,吃喝拉撒全在床上,靠老伴和儿女伺候。在这样极度困难的状况下,经他看病的患者多达五万人。
他说:“我行医几十年来没发生过大小医疗事故。作为一个医生我从来没有图过报酬。农村缺医少药,我又是个大家庭,既方便了群众又是为了自己。每看好一个病人,我就感到心满意足了。”
中医来自民间,大多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行医。像冯家声老中医这样,通过祖传,阅读中医学书籍学习传承中医的人,十分少见。
教导儿子:医生是个积德行善的职业
冯家声的三儿子冯益军告诉记者:父亲摔伤时,自己才两岁多,从他记事时,父亲就是躺在床上,群众找他看病他就给看,遇到家里困难的村民来看病,他从不收钱,免费送药还总是挂念病情。
冯益军说他们家是祖传的中医,已经四代行医。父亲一直鼓励他学习中医,教他背中医汤头歌诀,教他识药性。时常教导他不可小视草药单方,做个有医德的好医生首先要体味老百姓疾苦。
他经常听母亲说父亲摔伤前,经常下村子去给村民看病,而且昼夜不停。几个村子病人家属一起来请他下村,总是一家看完后再去另外一家看病。到了晚上,还得举着火把去,走的时候带一箱子药物,回来的时候药没了,也没收到药钱,只得自己垫钱给卫生院交账。
冯家几代行医,冯益军受父亲影响,自小就对医药有所了解。父亲是老中医,爷爷当了一辈子调剂师,他从小认识了很多药物,懂得了一些药物的用途。
初中毕业,冯益军因家里困难他弃学回家帮助父亲学制药、调剂,自学中医药学。1997年在白河县卫校学习,1999年因家里负担不起学费,冯益军只好回家自学。
2000年因兴隆村缺一位乡医,乡卫生院推荐他到那里担任该村的防卫工作。在那里边工作边学习,又多次在县卫生局培训和学习。2009年他取得了《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当年9月在 安康 、宝鸡技术学院学中医专科毕业于2012年7月。
2009年因医改,多村合并实行一村一室,冯益军见父年事已高,他就回到秧田村父亲的卫生室帮忙,这一干就是六年,他说今生也没学别的技术只学了这么一点有用的中医,希望把祖传的医术发扬广大,尽自已的能力为病人减轻痛苦。
自己也是病患,却为同病室的患者号脉开方
秧 田村一组村民曹廷先告诉记者:“1997年连续几天暴雨河里发大水,我的外甥女当时两岁多。娃半夜突发疾病,我冒雨把孩子抱到冯医生那里去看病。诊断后确 诊是癫痫病,冯医生的老伴马上给孩子拣药、煎药。直到凌晨两点多,经过几次治疗,孩子彻底剜了病根子,现在外甥女已经上大学了。
“我 听说冯医生摔伤后在十堰张湾医院治疗时,同病室的一个郧县患者久治不愈,他自己也是重病人还替郧县的患者号脉开方,郧县的患者服药后有了效果,之后还赶到 冷水老家向他求药方。”秧田村村民冯家培说:“他医德好,有钱的收点药钱,没钱的把药都免费送给人家了,心里一天老还是想着有病的乡亲们。”
白 河县冷水镇人大主席陶克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冯医生三十多年来卧床坚持为我们附近几个村子、临近的群众看病,医术很高明,并且这个人看病(用药)非常 便宜,解决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令人敬佩。”当记者第三次采访要离开冯医生家时候,他紧握着老伴的手说:“要不是老伴和儿女几十年的 照顾,我也走不到今天,感谢帮助过我的乡亲。”记者看到他的眼里含着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