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吊瓶森林"屡屡上演 输液好得快竟"深入人心"
西部网讯(陕西广播电视台《第一新闻》)“过度医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有所耳闻却并不清晰,如果你回想一下医院的输液室,是不是经常上演着“吊瓶森林”的一幕,没错,这就是“过度医疗”的真实写照。最近两天,西安寒冷的天气让到医院看病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吊瓶森林”的壮观景象在大大小小的医院里再次上演。
上午十一点,西安丈八路上的一家医院输液室里一片忙碌,几名护士来来回回帮着患者扎针换药,隔壁的儿童输液室里不时传来孩子的哭喊声,抱着孩子的家长们不时抬头看看还剩下多少药水。药房的桌子上,十几瓶准备拿给患者的液体排成一排。记者注意到,短短一上午时间,收集医疗垃圾的塑料桶里,已经有超过半桶的输液瓶被扔了进去。
记者随后又来到西安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一进门不大的地方坐了五六位患者,他们都在正在打吊针。里面的一间病房里躺着的三位患者同样正在输液。
输液患者:这不是给开的药,还没吃呢。
记者:打针效果好,还是吃药效果好?
输液患者:打针效果好。打针来的快。
记者:所以你都愿意打针?
输液患者:不是,打针来得快。先把病情控制住了,再拿药慢慢调节。
在一家三级甲等医院的输液室,这里准备输液的患者更多,记者拍摄时,等待输液的患者甚至排起了长队,整个输液大厅几乎找不到一个空着的座位,有的人好不容易等到了一个座位,手里还抱着四五个输液瓶。
患者:打针效果好一点么,吃药慢的很,吃药不管用,效果慢的很,我愿意一开始就打针。
有数据显示,最近几年,我国医疗输液年均超过一百亿瓶,相当于每个中国人1年要挂8个吊瓶,远高于国际上3瓶左右的平均水平。
输不输液不能“一刀切”
在许多发达国家,输液一直是医生迫不得已才使用的“最后方式”。那么这种被全球公认为既不能有效治病,又极大浪费了医疗资源的不良医疗措施,在我国为什么屡禁不止呢?
其实,不少患者对过度医疗,过度输液都早有耳闻,也有自己的态度,但当自己生病时,一下子又没了主意。
患者:来到医院你就得听大夫的,自己你又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大夫说什么就是什么。
患者:医生要求打针,只能听医生的,药也吃,我觉得还是打针管用。
患者家属:没有办法说好不好,已经成这个样子了,这就是现实吗,我觉得不好,但是没有办法。
陕西省人民医院急诊内科主任姬新才有超过三十年的工作经验,他认为过度输液可以说是过度医疗最突出的一个表现,究其原因相当复杂。
陕西省人民医院 急诊内科主任 姬新才:第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医生他的经验不足,怕出现问题 宁愿多不愿意少 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病人的问题 好多病人来了以后认为打针比吃药好 他对这个医疗不太懂 来的时候非要打针。另外也不排除 我们的过度医疗 或者利益关系也有的 。
按照世卫组织推荐的用药原则,应该“能口服的药尽量要求口服,可肌肉注射不静脉输液”。在姬新才看来,输液的问题并不是一刀切的,需要辩证的看待。
陕西省人民医院 急诊内科主任 姬新才:比如说一个年轻的患者,身体很健康,没有什么基础疾病的患者,一个小的病变,感冒拉肚子,可以通过口服的药物缓解治愈的,但是对于一个小孩或者年龄比较大的或者基础疾病很多的病变,那么用口服药可就控制不住,就必须输液。
曾经有的省份出台过和输液有关的规定,列出门诊、急诊常见而不需要输液的53种疾病的清单,目的就是强化输液管理,避免过度输液。
陕西省人民医院 急诊内科主任 姬新才:制度上只能讲个大的方向,不敢说哪个病输液,哪个病不输液,因为病情的变化是瞬间就变化的,不敢这样讲。
不过,记者注意到,随着过度医疗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议论。已经有不少普通人开始用行动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患者:我一般不会选择打针,我一般都选择吃药,如果实在不行了我才回来打针。
患者家属:我有同感,也有普遍滥用抗生素的现象,这都存在,有一次我是来检查,要给我挂针,我是把针拔掉了,我认为我不需要挂什么针。
另外在法律层面,虽然过度医疗没有明确概念,但相关的法律法规中,都对过度医疗和应承担的责任进行了表述。有法律界人士依据我国《刑法》分析认为,患者遭遇过度医疗时,不仅可以医疗机构索赔,如果医务人员还涉及收受财物并达到一定金额的,则属于犯罪行为,应当被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