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娘代表——记陕西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千阳县秀萍刺绣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秀萍
近日,刺绣行业的人们纷纷热议,代表着中国先秦时期高超技术和历史文化的青铜器,被千阳绣娘王秀萍金针银线搬上了绣布,成为精美的刺绣艺术品。这些刺绣作品,既保留了青铜器古朴典雅的风格,又体现了刺绣细腻委婉的特点,填补了宝鸡市旅游商品的一个空白,成为宣传宝鸡、推介千阳的热门文化旅游纪念品。
王秀萍是千阳县柿沟镇丰头村一位农村妇女。1988年,柿沟镇组建农村妇女民间刺绣培训学习班,17岁的王秀萍成为刺绣培训班的学员之一。天资聪慧的秀萍姑娘从此走上了一条不畏艰难、追求艺术的刺绣之路。
开办绣庄,带领农村妇女致富
多少个日日夜夜,她虚心学习,潜心钻研。2008年,她的刺绣技艺已远近闻名,被千阳县文化馆美苑刺绣艺术公司聘请为技术骨干。在她的传授下,公司的50多名妇女很快掌握了刺绣技术,该公司的刺绣作品受到市场的认可和青睐,远销省内外,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200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农村还有一大批家庭妇女生活相当贫困,她看在眼里急在心头。经过一番考虑后,她下定决心,离开提供给她稳定收入的美苑公司,带领家乡妇女,共同寻求致富之路。在丈夫的支持下,从未出过远门的她,不远万里只身前往苏州镇湖,学习刺绣工艺,回家后多方筹集资金,在自家院子办起了“秀萍绣庄”。在她的苦心经营下,“秀萍绣庄”由最初的不到十人,发展到如今的五十人,员工工资由几百元增长到几千元。
助力职教,为贫困学子寻梦
2011年秋季,千阳职业中专开设了民族刺绣专业,王秀萍被千阳职业中专聘为刺绣代课教师,她的“秀萍绣庄”和她一起从乡下走进了校园。千阳职业中专给了她大力支持,腾出地方让她办起了刺绣制作间和展厅,使藏于民间的艺术在校园有了用武之地,学校500多名学生和县城周围的妇女争相到“秀萍绣庄”参加刺绣学习。
近年来,经王秀萍设计的作品达到一万多件,全部销售一空,绣庄发展前景看好。2012年,在县妇联支持下,“秀萍绣庄”转型改制为秀萍专业合作社,经她培训指导的刺绣艺人达600多人。她的绣品,吸收了南方刺绣细腻委婉的风格,又突出了黄土高原文化厚重、热情奔放的特点,受到顾客的赞誉,还吸引了周边县区的妇女前来取经学习。如今的合作社已有员工50多名,带动周边妇女200多人,年实现产值200多万元,成为千阳刺绣教学、科研、设计、生产、展销的主阵地。
2013年,王秀萍参加了第四届陕西省妇女手工艺品技能大赛,获得刺绣类一等奖。今年,在宝鸡市文化旅游节上,她的刺绣作品《盛世八骏图》获得银奖。近日,30只朱鹮落户千湖湿地后,为了展示国宝魅力,王秀萍的刺绣“国宝朱鹮”也飞上了绣布,成为宣传珍稀保护动物的佳作。
履职为民,不忘代表本色
2012年,王秀萍当选为陕西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当代表后,她在干好刺绣作品设计、研发、教学的同时,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人大代表。她挤出时间认真学习法律法规,积极参加省、市、县人大举办的培训、视察调研活动,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为人民群众鼓与呼。
在陕西省第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王秀萍提出的“关于支持发展千阳民间刺绣,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于维修改造暴雨灾害后省道212线千阳岭段公路,方便过往车辆出行”的建议,得到省、市、县政府的高度关注,县政府多次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千阳民间刺绣工作,支持其发展壮大;在省、市交通部门的支持下,省道212线千阳岭段建起庙岭大桥,公路畅通无阻,群众无不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