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两代人皇城东路卖月饼30年 老顾客:这才是月饼该有的样子
郝师傅赶制土月饼 本报记者李宗华摄
西安皇城东路,郝光生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一天。“已经做了1000多个月饼。”昨天下午,站在热腾腾的火炉旁边,他连说话的速度都是急匆匆的,“我连喝口水的工夫都没有。”
馅料是花生米、葵花籽、葡萄干、核桃仁、五谷杂粮,用纯手工压模、点红、烘烤,再加上传统纸卷筒包装,这样的月饼,真是“土”到家了。
郝光生50岁,陕北人,在这里卖月饼30年。“最早是我父亲在卖,我跟着学手艺,后来就由我接班了。”郝光生说,他们做的月饼,最大的特点就是“土”。月饼原料是用五种材料制成,“一直用土灶火烘烤,方法和工艺也一直坚持的是‘土办法’。”
所谓“土办法”,是陕北的一种方言。说形象点,就是把馅料包入饼里,放入枣木制成的模子里,用手掌压平压实后,将成型的月饼取下,放在铁鏊子上,待面皮发硬后,再放入火炉烘烤,又香又酥又脆,咬一口,酥皮往下掉。
做月饼讲究“七分炉工,三分面饼”,烤得好不好是关键。层层叠叠的酥皮,说它软,却隐含着几分酥,说它酥,又潜伏着几分韧,这种口感,完全来自于烘烤的手艺。郝光生说,别看工艺简单,全靠师傅的经验:什么时候进炉子、温度够不够、什么时候该翻拾,都很有讲究。
每年中秋节前的一个月,是月饼店最忙的时候。每天凌晨4点半起床,和面、调馅,然后出摊,一直到晚上10点半才打烊,平均每天要卖1000多个月饼。“站上一天,腿都肿了。”他说,打月饼是个苦差事,尤其是这些传统工艺,很多年轻人不感兴趣,会的人越来越少,坚持来西安卖,就是想让城市人吃上原生态。
30年间,月饼店拥有一大批老客户,甚至远销海外。“昨天有人来订月饼,买了几十盒,空运带去了欧洲。”他说,30年前,每个月饼0.3元,现在每个月饼3元,这个价钱,还算公道,“只要能为大家做出新鲜好吃的月饼,我就心满意足了。”
记者采访时,遇到几位排队的老顾客。“很多月饼吃起来有点腻,这种月饼外皮很酥,入口易化,一点都不腻,我一口气能吃3个。”一位顾客说,吃腻了流水线上生产的月饼,这才是月饼本该有的样子。本报记者宋雨实习生杨让晨
编辑:高蒙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