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通水一周年 22.2亿立方丹江水润泽京津冀豫
南水北调工程 陶德斌 摄
行船丹江口,烟波浩淼,水天一色。南水北调中线渠首,覆盖豫鄂陕三省,玉界琼田连霄汉,波涛汹涌向北去。
历经50年论证与规划,耗时11年建设与施工,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于2014年12月12日下午14点32分正式提闸通水。通水一年间,22.2亿立方丹江水润泽了京津冀豫15.5万平方千米山川土地。
对于这一泓“南水”,土生土长的天津人,家住河西区谦福里小区的市民张世强感触颇深。他说,以前喝的是海河水,水质不好,口感苦涩。自2014年丹江水入津后,水质明显好转,而且口感甘甜。“你看,水很清澈,没有任何杂质”,张世强指着一碗刚接的清水说。
天津如此,远在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和核心水源区的河南淅川县亦是如此:“这水真清澈啊!”参加丹江口水库汇水区豫鄂陕九市区(南阳)网络论坛的北京网信办副调研员王强走上淅川渠首低头感叹。
而早在一年前的2014年12月末,首用丹江水砌茶的北京南城市民郑学锋即惊喜感慨,“终于喝上好水了!”
这一句“好水”的背后,是受水地和供水地的携手努力,更是数以万计参与者的全力付出,他们,还有她们,让我们永远不能也不该忘记。
源头治污、途中监控 多地齐心合力成就咱 “中国好水”
汇水区三省九市全力以赴坚决不让一丝污染进库区
站在河南淅川县城东的凤凰山远眺,松青柏翠;淅川县宋岗码头沿岸,两耳没有机器轰鸣的噪音,也没有农民撒肥种田的画面,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石漠化的荒山,谁又能想到,这里曾风吹雨淋,黄泥翻滚,农药化肥,随河入库?
南水北调,成败皆在水质,水源保护是重中之重。保护南水北调的水源,重在持续。作为汇水区的三省九市,仍在不断探索与实践,牢守着制度与红线,使这一浩大工程,因为了“水清民富”的基础打造,变保护水质的“重在持续”为“能持续、可持续”。
盘点各地的发展战略、规划,都明确同一个理念——严格落实《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强力推进项目实施,严格环境治理,坚决不让一丝污染进库区。
在河南,南阳市除严格“加绿减污”制度的实施外,还把库区屏障的生态建设放在“可持续”战略的重要位置,严守1490万亩耕地红线、1630万亩林地绿线、400万亩水域湿地蓝线,更在规划中突出了伏牛山、桐柏山、千里淮河、南水北调中线库区和干渠“两山两水”生态建设,构建生态屏障。目前,南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5.25%,丹江口库区森林覆盖率甚至达到53%。“青山绿水产甜水”已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