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水北调之水正式进京缓解"水危机"

28.12.2014  12:07

  27日上午,在北京团城湖明渠,随着闸门徐徐开启,来自南方长江流域的清亮江水倾泻而出,沿一段长885米的明渠,奔腾涌向颐和园团城湖。

  历经15天、1000多公里行程,汉江水从鄂豫交界的丹江口水库北上,抵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终端北京,并将通过自来水管网进入首都的千家万户。

  北京市当天举行通水仪式,迎接这一期盼已久的历史性时刻。这一天恰是中国最大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12周年。

  历经50年论证、12年艰辛建设,中国终于将“江水北送”的调水梦变为了现实。

  “南水北调工程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南水’到达北京,标志着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面实现通水目标。”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鄂竟平在通水仪式上说。

  据北京市南水北调办主任孙国升介绍,江水进京后,一期工程年均将为北京送水10.5亿方,供给15个区县,供水范围将达6000平方公里,北京人均水资源量可增加50多方。

  12月以来,北京利用南水北调中线通水试验水源,通过市内配套工程南干渠向北京南城的郭公庄水厂供水。截至25日,已向丰台和大兴区部分区域供水,涉及56万人。

  郭公庄水厂是江水进京后进入的首个大型水厂,将全额使用南水北调来水,可满足北京城区约500万人的饮用水需求,该水厂的建立和运行改变了北京南城无大型水厂的历史。

  “感觉水变甜了,水流也强了。”家住北京大兴区高米店的市民隋先生对记者说。他所在的小区本月初已通过郭公庄水厂用上了中线通水试验用的汉江水。

  中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南涝北旱。北方人口密集的黄淮海流域多年来深受缺水困扰。本月12日,中国宣布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中线一期工程年均将向北方送水95亿方,受水省份包括河南、河北、北京和天津。南水北调东线去年通水。西线尚在规划中。

  北京作为首都和终端受水区,是这项调水工程最重要的保障对象。近10年来,北京以年均21亿方的水资源量,维持着36亿方的用水需求,人均水资源仅100方左右——是全国人均的1/20,世界的1/80。

  同时,北京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对水的需求却在不断增加。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人口仅400万,如今已增至2100多万,仅居民用水就增长了9倍。

  为弥补巨大的供水缺口,这座特大城市多年来被迫严重超采地下水。水务部门资料显示,与1998年相比,北京平原区地下水位下降了12.8米,地下水储量超采65亿立方米,每年地下水下降近一米。

  “因为严重缺水,北京的可持续发展已面临很大的危机,必须靠外援来支撑,而调水是唯一的选择,也是许多国家解决人口密集地区缺水需求的有效措施。”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彤说。

  北京目前已制定用水计划,2014年底至2015年10月,计划调水8.18亿方,在通水首年即达到分配水量的77%,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将大大缓解北京缺水压力,提高城市用水保障率,有效遏制地下水超采,对北京永续发展意义重大。

  “北京将尽全力用好、管好宝贵的南来之水,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引导全社会珍惜节约用好每一滴水。”北京市市长王安顺27日说。

  这项调水工程势必将给北京等20多座北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但同时,这道“生命线”也如同一个巨大的惊叹号,让人警醒和深思:该如何与水共处?

  孙国升认为,中国需要将水资源作为一个重要的约束指标,以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来调整城市发展规划,建立水资源高效集约利用体制。“只有人水和谐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也是我们治水的目标”。(记者魏梦佳、李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