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出站”,抢着要 - 西安交大博士后流动站调查
2015年12月21日《陕西日报》第9版
对大多数中国老百姓而言,博士后是一个神秘的“学霸”群体。他们的研究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何贡献?他们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又有哪些梦想和期待?作为中国顶尖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就业是否存在问题?近日,本报记者走进西安交通大学的博士后流动站,探寻他们的生活轨迹。
学士念完上硕士,硕士上完读博士,博士毕业该做什么?
博士后!对于大多数中国老百姓而言,博士后无疑是一个神秘的“学霸”群体。
今年是我国博士后制度创建30周年。30年来,博士后制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博士后群体已成为国家创新型人才中的一支骨干力量。
近日,李克强总理在会见中国博士后青年创新人才座谈会代表时指出,博士后具有深厚知识基础和探索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层次人才群体。“十三五”时期,我们要有效应对发展面临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等刚性约束,提高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在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向更多依靠人才资源转型过程中,以博士后为代表的拔尖人才将肩负更加重要的使命。
是“冷板凳”,更是“孵化器”
李涤尘说:“博士后的时候声名不显,但却更能让人静下心来搞研究,那时候对于科学的追求是非常纯粹的,是兴趣导向和国家需求导向,而非利益导向。”
“两年的博士后时光让人怀念,那是做学问的宁静港湾,没有压力,不受打搅,完全沉浸在学习和探索的世界里。”现任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李涤尘说,“博士后制度的建立,特别是通过学科交叉,对于培养我们独立的工作能力,支持年轻的科研人员在博士毕业后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意义重大,那段经历为我后来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3年,我从交大材料学院博士毕业,到能动学院做博士后。之前从事的是材料成分设计,只管材料,到能动学院以后我就开始研究锅炉里的传热管以及从不同方向过来的煤粉对它的冲击磨损,包括使用高速摄像机来测试煤灰怎么撞到这个颗粒上,弹撞方向是什么。这种学科的交叉帮助我从以前单纯材料的问题研究走向了具体化的工程问题研究,为我的多学科能力培养和转型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回忆起20年前做博士后的经历,李涤尘眉飞色舞地述说着,“也就是那段时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快速成型,也就是大家常说的3D打印技术。现在已经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卢秉恒教授,当时刚从国外回来,找我和他一起做快速成型。当时因为觉得这个项目挺有意思,就跑去帮忙,现在反而做成了我的主业。”
如今的李涤尘已是全国3D打印行业的重要领军人物之一。他建立了快速反求、快速成形、快速磨具的集成系统,提出紫外LED光源的3D打印技术,研究成果获4项国家级新产品证书。他首倡的“生物制造”研究,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人工颌面假体和关节假体,治愈了许多过去临床无法医治的患者,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接触3D打印并把它持之以恒地做到今天完全是因为兴趣和热情,刚起步时我的科研完全没有收益,也缺乏经费,而且当时这项技术并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重视。”李涤尘说,“博士后的时候声名不显,但却更能让人静下心来搞研究,那时候对于科学的追求是非常纯粹的,是兴趣导向和国家需求导向,而非利益导向。但也就是在那样的苦日子里坚持下来,才让我收获到了今天这么些成绩。”
是科学家,更是梦想家
魏平说:“博士后不可能找不到工作,就看能否达到心理预期,我身边的同学,基本都是在站期间就已经确定了去向。博士后出站,基本都是抢着要的。”
魏平现在是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的一名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以及无人车研发两个方向的研究。
“我们研究所是全国最早开始做的无人车项目的几家之一,目前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无人驾驶汽车,在以前是只会出现在科幻电影里的神奇造物,但在我们的研究中它是完全可以实现,我们的目标就是有朝一日让无人车大量上路。”一提起自己正在参与的科技攻关项目,原本腼腆含蓄的魏平立刻变得滔滔不绝,“人类科技的每一次飞跃都源于梦想,而我们研究人员要做的是攻克每一个技术难关,让梦想变成现实!”
在谈到博士后出站后的就业问题时,魏平说:“博士后不可能找不到工作,就看能否达到心理预期。以我身边的这些同学、同事来说,基本都是在站期间就已经确定了去向,其中大多会留在高校或大型科研机构,也有一部分会进入企业从事专项研究。博士后出站,基本都是抢着要的。”
江西小伙子吴坚是清华大学毕业的博士,现在在西安交大电气工程学院的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一方面从事放电等离子方向的研究,一方面还参加了学校的“新讲师”计划,肩负一定量的教学任务。他说:“在清华读博士的时候我参加了西北核技术研究所的几个研究课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交大电气学院院长邱爱慈老师是我的合作导师,所以毕业后我就来了西安交大。2014年我以交大访问学者的身份去英国帝国理工大学交流学习了一年,对于他们兴趣导向、问题导向、讨论为主的授课方式印象深刻。我现在也在给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上课,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已经开始将国外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融入我的课堂,同学们的反应非常好。”
魏平和吴坚都是80后,年轻的他们对于自己将来的科研道路有着不同的规划,但在他们身上闪耀着一种共同的光芒,那光芒叫理想,而他们只是西安交大600多位在站博士后的缩影之一。
据西安交通大学人力资源部副部长龚杰昌介绍,西安交通大学是国家首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目前已获批设置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5个,基本覆盖了所有的博士点学科,累计招收博士后近1500名。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公布的2015全国博士后综合评估结果中,西安交通大学的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数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共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被评为优秀,优秀数量居全国高校第六。西安交大2015年博士后基金获得数量在全国仅次于清华大学。
是平台,更是桥梁
荣命哲说:“30岁左右正是博士毕业,刚刚踏足社会的时候,工作收入、住房、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纷至沓来。博士后制度无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我国博士后制度建立30年来,为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科学研究、产业升级一线,作出了独特贡献。我认为,我国博士后制度的精髓在于:首先,它抓住了人才的成长规律;其次,他调动了国家、学校、指导老师等多方面的资源,出成果、出人才;第三,倒逼了我们国家科技体制的改革和进步,比如我们现在‘人头费’上不封顶;最后,将科研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紧密结合起来,让成果不再只躺在纸上。”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荣命哲说,“年轻人是最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这个时候是创造发明的最佳阶段。但我们也要看到,30岁左右正是博士毕业,刚刚踏足社会的时候,工作收入、住房、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纷至沓来。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去帮助他们免除这些后顾之忧,要让他们无忧无虑地全心全情搞创造、攻难关。博士后制度无疑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龚杰昌介绍说,西安交通大学师资博士后实行独立于校内教师的薪酬体系、培养体系、职务晋升体系和考核体系,通过提高待遇吸引人才,所有的师资博士后在出站时都能有1年的国外交流学习经历,其中优秀者将在出站后被学校直接聘为副教授。注重博士后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结合,注重校企联合,近年先后承担10多项“973”计划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另外主持“863”计划重大(重点)项目70余项。为促进产学研结合,该校多年来也一直把与企业联合招收博士后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先后与国内60余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有密切联系和合作关系,累计招收百余名企业博士后人员。
据悉,由西安交通大学提交,以“新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智慧学镇项目”平台为依托,建立“中国西部新丝绸之路博士后创新示范中心”的申请,已由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上报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荣命哲表示,该示范中心的建立不仅仅是为了给交大、给陕西培养人才,更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示范中心将成为“一带一路”上重要的智力支撑平台,更将成为沟通我国与世界各国教育、学术、文化的纽带和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