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商务厅发布“十二五”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分析报告发布

21.10.2015  10:36
 

  “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带领全省人民砥砺奋进,坚定不移实施西部强省战略,加快推进“三个陕西”建设,经济增速位列第一方阵,经济总量位次继续前移,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了从经济欠发达省份向中等发达省份的大跨越,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

   一、经济社会发展亮点

   (一)增速位居全国第一方阵,总量跻身中等发达省份行列。 初步测算,“十二五”期间,我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保持了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以上的较快发展态势,经济增速继续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地区生产总值在2010年突破万亿元大关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013年突破1.5万亿元,2015年突破1.8万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加1600多亿元,较“十一五”年均增量多360亿元。在全国的位次,继“十一五”期间连续前移3位后,又于2012年超过黑龙江前移至16位,2015年有望再次实现赶超,跻身全国中等发达省份行列。

   (二)人均生产总值突破8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2010年我省人均生产总值突破4000美元;“十二五”期间于2011年突破5000美元、2012年突破6000美元;2014年突破7000美元、约折合7640美元,是“十一五”末的1.7倍,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初步测算,2015年突破8000美元。人均GDP自2012年起稳居全国第14位。

   (三)投资总量超过规划目标,基础设施显著改善。 初步测算,“十二五”期间,我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7.8万亿元,超过规划目标0.8万亿元,年均增长20.8%,总量是“十一五”时期的3倍。其中,基础设施投资累计约1.6万亿元,约占投资总量的21%,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稳步推进,西客专、西安地铁2号线南段等项目建成投用,引汉济渭、东庄水库建设取得突破进展,2014年全省高速公路里程4466公里、民用航线698条、铁路营业里程4924公里,分别较2010年增加1063公里、340条、474公里,“西安一日经济圈”半径逐年扩大。工业投资累计约2.4万亿元,其中能源化工工业投资累计约1.3万亿元,分别约占投资总量的31%和17%,全球首套煤油气资源综合转化项目和国内首个煤电铝镁合金一体化项目建成投产,备受瞩目的三星闪存芯片项目如期量产,西部最大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中兴1500万部手机项目开工,大飞机、新舟系列客机和无人机项目同步推进。

   (四)消费市场快速增长,消费规模持续扩张。 十二五”期间,我省大力改善消费环境,全省消费品市场体系日趋完善,消费热点不断显现,消费规模持续扩大。初步测算,“十二五”全省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9万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2.2倍,年均增长15.5%;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6570亿元,相当于“十一五”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累计总额的57%,在全国位次,由2010的第20位升至第17位。

   (五)工业化程度从中期进入后期,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初步测算,“十二五”期间,我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6%,高于同期生产总值增速1.6个百分点;总量连续突破5000亿元、6000亿元和7000亿元,201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7700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7倍。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较高水平,2013年最高达到46.8%,2015年占比42.7%,发展水平从工业化中期进入工业化后期。延长石油、陕煤化进入世界500强。主要工业产品稳定增长,2014年,原煤52008.2万吨,是2010年的1.4倍;天然原油3767.8万吨,是2010年的1.2倍;天然气产量突破400亿立方米、达到410.11亿立方米,较2010年翻了近一番;发电量1600.88亿千瓦时,是2010年的1.5倍;水泥及钢材产量分别达到9083.49万吨和1683.92万吨,均为2010年的1.7倍。

   (六)粮食连年丰收,苹果、猕猴桃面积、产量全国第一。 粮食总产连续11年超千万吨。2014年全省粮食产量1197.78万吨,较2010年增长2.8%;2015年夏粮产量达491.7万吨,创17年来新高。2014年全省水果总产量达到1553.98万吨,较2010年增长25.5%;苹果面积1022.7万亩,增长13.3%,产量988.01万吨,增长15.4%,陕西成为每年可为全国每人提供7公斤苹果的果业大省;猕猴桃面积和产量分别达到93万亩和120.59万吨,分别较2010年增长31.3%和91.6%,均居全国第一,成为继苹果之后陕西果业的又一亮点。蔬菜产量稳步提升,2014年达1724.68万吨,比2010年增长24.6%,年均增加85.17万吨。

   (七)结构调整初现成效,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初步测算,“十二五”末我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为9:52.3:38.7。与“十一五”末相比,第一产业占比下降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下降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高2.3个百分点。工业结构优化。“十二五”期间,能源化工工业继续保持主导地位,但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由2010年的62.3%下降至2014年的61.2%;医药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纺织服装工业等非能源产业支撑作用增强,占比分别较2010年末提升0.6、2.7和0.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由2010年的7.7%提高到2014年的8.4%。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增强。深入实施“一市一策”,扎实推进关中创新发展、陕北持续发展、陕南循环发展,“十二五”前4年,关中年均增长12.4%,支撑引领作用增强,陕北年均增长10.3%,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加快推进,陕南年均增长13.7%,保持高速增长。2014年关中、陕北、陕南经济总量比为62.7:24.4:12.9,与2010年相比,关中下降0.1个百分点、陕北下降1.7个百分点、陕南上升1.8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突破10%,较“十一五”末提高1.7个百分点。非公经济撑起全省经济“半壁江山”。“十二五”时期,陕西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占比逐年提高,由2010年的49.5%提升到2015年的53.3%,提高了3.8个百分点。

   (八)城镇化水平突破50%,陕西城乡发展进入新阶段。 十二五”期间,我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实施避灾扶贫移民搬迁工程、重点示范镇建设,推动农村人口进城就业落户,城镇化率稳步提高,2012年突破50%、达到50.02%;初步测算2015年达到53.6%,较2010年45.7%提高7.9个百分点,与全国的差距由2010年4.25个百分点缩小到2014年的2.2个百分点。陕西已由农业社会步入工业化社会,社会结构正在不断演进与优化。

   (九)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富裕陕西迈出坚实步伐。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初步测算,2015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6400元,比2010年增加10705元,“十二五”年均增长11.5%,在全国的位次由2010年的第19位前移至第17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60元,比2010年增加3895元,“十二五”年均增长14.4%,在全国的位次由2010年的第27位前移至第26位。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为1)由2010年的3.82:1缩小至2015年的3.01:1。民生财政保障力度不减。地方财政收入翻番,2011年我省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500亿元,之后每年增加百亿元以上,初步测算2015年超过2000亿元、约2055亿元,较2010年958.21亿元翻一番。百元GDP地方财政收入由2010年的9.47元提高到11.32元。初步测算,财政支出2015年突破4000亿元、约4100亿元,是2010年2218.83亿元的1.8倍,接近翻一番;其中,民生支出占比一直高于80%,有力保障了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项目、移民搬迁、食品环保以及保障性住房建设、农林水等各项重点民生建设。金融存、贷款实现新突破。“十二五”期间,我省金融业不断发展壮大。2015年上半年,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突破3万亿元、达到30705.66亿元,是2010全年的1.9倍;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达到20665.91亿元,是2010年全年的2.1倍,翻了一番多。

   (十)节能降耗成绩显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初步测算,“十二五”期间,我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6.4%,超额完成累计下降16%的目标任务。以秦岭保护、渭河治理、退耕还林、“治污降霾?保卫蓝天”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建设强力推进,全省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41.42%提高到2014年的43.06%,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10年的10.67平方米提高到2014年的12.58平方米。“十二五”前4年,全省累计完成造林1997.17万亩。2014年,各市空气日报优良率平均值达到75%以上。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速度变化方面,经济增速进入下降回调期,由高速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 从实际增速表现看,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陕西GDP增速分别为13.9%、12.9%、11%、9.7%,同期全国GDP增速分别为9.3%、7.7%、7.7%、7.4%,均呈回调趋势。从潜在增长率测算看,采用基于劳动生产率的方法测算,2014年—2020年,全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区间为7.57%—6.75%,我省经济潜在增长率区间为10.50%—8.85%,均呈下降趋势。根据经济发展规律,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实际增速也将有所回调。

   (二)结构优化方面,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工业结构仍然“偏重”且处于产业链中低端。 十二五”期间,陕西生产总值构成中,第二产业占比一直在55%以上,2014年达到54.8%,较全国水平高出12.2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占比2014年为36.4%,较全国水平48.2%低11.8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上,陕西仍以第二产业为主体,而全国第三产业占比已经超过第二产业。“十二五”以来,陕西能源化工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保持在58%以上,2014年占比达到58.2%,较占比第二位的装备制造业和第三位的食品工业分别高出46.9和48.6个百分点。从能源化工工业内部结构看,开采类占比过高、加工转化类占比较低,产业链短、价值链低。2014年我省能源化工工业增加值分别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58.2%、GDP的24.6%,但其中开采类增加值占比达68.3%,加工转化类增加值占比仅为31.7%。

   (三)动力转换方面,经济发展仍主要依靠投资拉动、但投资效果系数持续下降,人口红利消失,科技创新要素作用有限。

  经济发展仍主要依靠投资拉动、但投资效果系数持续下降。“十二五”期间,资本要素对我省经济的贡献仍在60%以上,2014年投资率(指资本形成总额占GDP比重)达到67.7%,比全国46.1%平均水平高出21.6个百分点。另从投资和消费占GDP比重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2005年超过50%,达到50.4%,之后连年攀升,到2014年已超过GDP,达到105.8%。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由2005年的33.8%缓慢下降到2014年的31.5%。投资效果系数(指新增GDP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之比)不断下降,2014年投资效果系数为0.079,即每1元投资产生的GDP为0.079元,较2010年0.228元低0.149元。

  劳动人口绝对数量开始下降,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从劳动人口看,我省15-64岁人口占比在2010年达到最高峰,占全省人口的76.76%,之后开始逐年小幅下降,2014年占75.93%,下降0.83个百分点;同期,65岁以上人口占比开始上升,2014年占9.97%,较2010年提高1.44个百分点。从就业人口看,我省就业人员总量同样在2010年达到顶峰,为2074万人,之后开始逐年减少,2014年为2067万人,较2010年减少7万人。劳动力成本方面,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2010年的34299元/年增加到2014年的52119元/年,累计增加17820元,年均增长11%。

  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尚未确立,科技创新要素作用有限。2014年我省R&D经费内部支出中,政府资金占比达到54.5%,比全国水平高30多个百分点,政府资金占据主导地位;企业资金占比42.3%,比全国水平低35个百分点左右。2013年经济普查资料显示,我省R&D项目课题中,企业课题数占17%;课题经费支出企业占43.7%;科技成果登记数中,企业占29.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R&D活动企业数占比为12.1%,较全国水平14.8%低2.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为1015.4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5.6%,较全国2013年12.5%的水平低6.9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前10行业中,仅有4个行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全国水平。

   (四)经济发展效益方面,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于全国水平,能耗高于全国水平。 2014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66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932元,分别比全国低4478元和2557元;我省城乡居民总收入占GDP比重为35.36%,比2011年提高1.62个百分点,但比全国水平低8.79个百分点。2014年陕西万元GDP能耗(GDP按2010年价格计算)为0.787吨标准煤,与2012年全国万元GDP能耗0.76吨标准煤相当。

   三、对“十三五”发展的几点建议

  预计“十三五”期间,全国经济转型将会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将更加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我省是科教资源大省,同时西咸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国家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战略又赋予我省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的重任,加上建设创新型省份、特色新型城镇化等,“十三五”我省仍面临重大战略机遇。建议“十三五”期间,着力通过改革,统筹推进各种资源、要素以及产业的相互融合、共生发展,发挥资源禀赋优势、释放改革红利、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打造陕西经济升级版,与全国同步够格实现全面小康。

   (一)“三驾马车”方面,继续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 未来一段时期,在消费贡献短期内难以大幅提高、出口规模仍然偏小的情况下,投资拉动仍将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新形势下,陕西转型升级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一是引导投资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倾斜。加大传统产业技改投资,特别是要推进煤炭、能源、汽车等支柱产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不断推进传统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智能化发展。二是引导投资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按照创新驱动要求,支持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大院、大所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提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水平,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引导投资向重大民生工程倾斜。按照民生托底的要求,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做好棚户区改造;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的投资。四是引导投资向生态环境保护倾斜。按照建设美丽陕西的要求,加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投资力度,支持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实施“治污降霾”、农村污染治理等。五是引导投资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巩固陕西区位优势,重点支持铁路、公路、航空、水利、输电通道以及信息化建设;要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支持重点镇和中心城市建设等。

   (二)三次产业方面,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服务业。 当前,我省总体进入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产业发展处在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临界点,教育、文化、科技资源优势进入快速释放期,特别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等重大战略部署,又给陕西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巩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建议加快省域骨干路网对接,加快区域、城乡路网对接,完善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巩固陕西交通枢纽地位和优势;充分发挥我省丝绸之路起点、重要交通枢纽、资源丰富等优势,优化区域物流中心布局,做大做强仓储业、物流业;整合客运、货运资源,完善运输保障体系,提升运输能力。

  二是稳定房地产业。建议以人为核心,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与保障房建设、移民搬迁等政策相衔接,将教育、卫生、生活、公共服务等与居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需求统一规划,让城市扩张和小城镇建设成为带动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提升房地产开发水平,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机遇,面向西北五省发展高端地产、商业地产、休闲地产、旅游地产,吸引、吸纳外省客户来陕定居生活。

  三是做大金融业。建议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西咸新区建设为契机,加大地方金融资源的整合力度,推进地方金融机构加快发展,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拓宽经济发展的融资渠道,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促进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努力打造西北金融中心。

  四是做强批发和零售业及住宿和餐饮业。在批发和零售业方面,建议进一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深化流通领域体制改革为动力,加快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新的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推进商贸流通业的结构调整。在住宿和餐饮业方面,充分发挥旅游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完善丰富精品旅游线路,着力解决好陕西旅游长期存在的“看的多、住的少”的问题;加大地方特色餐饮开发力度,推进特色小吃的标准化、工厂化、连锁化建设。

  五是加快发展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建议充分发挥陕西科教资源优势、西安信息枢纽优势,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加快构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带动全省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六是大力发展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按照建成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和国家重点红色旅游区要求,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大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提升展示水平,扶持文物复仿制业、文化资源利用创意设计等。加快公共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建设,培养基层文化、体育活动指导员,加快发展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七是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加快推进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建立健全公平、平等、规范的准入制度,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引导民营资本进入居民服务业领域,大力发展医疗、养老、保健等居民服务业。依托第四军医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医疗资源,药王山、秦岭等生物资源,以及温泉资源等,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依托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众多高校,大力发展教育培训产业。

   (三)全要素贡献方面,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要素对农业和工业的贡献率。 按照建成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全国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区等要求,大力推广“重大专项+大企业+大院大所+产业基地或园区”模式,加快推进科技与产业融合。

  继续实施“稳粮、优果、强畜牧、扩菜”战略,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示范区,在关中、陕北、陕南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升单位面积产量以及附加值。加快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度,如农业观光旅游、农产品深加工等等。

  在能源化工领域,依托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延长石油等大企业,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石油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以及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启动实施“水煮煤”等一批重大专项,推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带动煤制氢、煤发电、煤制燃气、新能源材料产业转型升级,巩固强化我省能源化工地位。在装备制造业领域,依托西飞、陕重汽、秦川机床等企业,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谋划实施一批重大专项,大力发展航空航天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依托三星项目,西咸新区大数据产业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有色冶金工业领域,重组优化有色冶金工业,着力降低能耗、消化严重过剩产能。

责任编辑:殷誉玮  审核: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