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镇 陕西旅游的新财富

06.06.2015  10:19

  青木川古镇

  本报记者 郭青 通讯员 姜美娟 实习生 黄淑琼

  从炎帝创造“市井”开始,陕西就成为中国集镇的起源地。散落在三秦大地上的历史名镇,今天已经成为厚重的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丝路起点陕西,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总体框架中,将历史文化村镇的传承与思变结合起来,在保护中传承,在思变中发展,正打造一批陕西省知名的城镇化建设重点示范镇,最终形成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小镇。2015年1-3月份,31个文化旅游名镇(街区)已开工建设项目267个,这些项目将以新的面貌构建起“山水人文·大美陕西”的新名片,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历史,惠及当地百姓。

  古老村镇——历史镌刻出的文化烙印

  陕西在历史上较长时期一直简称为“”,被誉为“天然的历史博物馆”。

  刘邦曾被封为汉中王,汉朝因此得名,汉族也因此得名。陕西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之一。大约在3000多年前,长安就同许多国家有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交往活动。著名的“丝绸之路”曾以古长安为起点,从两汉时期时,就以长安为中心,同南亚、西亚、欧洲各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浏览这座“天然历史博物馆”,随处可看到古代城阙遗址、宫殿遗址、古寺庙、古陵墓、古建筑等,如秦始皇兵马俑,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及其丈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佛教名刹法门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西安城墙,中国最大的石质书库西安碑林,仅古代帝王陵墓就有72座。全省各地的博物馆内陈列的西周青铜器、秦代铜车马、汉代石雕、唐代金银器、宋代瓷器及历代碑刻等稀世珍宝,闪烁着耀眼的历史光环,昔日的周秦风采、汉唐雄风从中可窥一斑。

  从炎帝创造“市井”开始,陕西就成为中国集镇的起源地。随着陕西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一些历史名镇,有的已经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城市。

  户县秦渡镇 在镇北约一公里处有周文王灵台(祭天的地方)。后秦弘始三年(401),皇帝姚兴及文武百官到草堂寺(今户县太平峪北约三公里)听取斯里兰卡高僧鸠摩罗什讲经,在此设渡,故称秦渡,延续至今。镇外有城墙一周,保存尚好。镇区地形略有起伏,南高北低,沣河在镇东侧自南而北流过,隔河与长安县相望。镇上曾有九楼十三堡,在60年代中期被拆毁。秦渡镇自古为户县东部农副产品的主要贸易集镇,著名的关中八镇之一。

  终南镇 位于西宝公路线上,周至县东,因镇对面有终南山而得名。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周至县开始建制时,县城就设在终南镇。南北朝时期,还先后在这里设置过恒州和周南郡。直至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周至县城才由终南迁于今址。唐高祖武德二年(620),在终南镇设置终南县,到元十五年(1278)撤销终南县,所属辖地并入周至县。由于终南镇在古代设置过州、郡、县,所留古迹较多,有城隍庙、太平观、关帝庙、东岳庙、老君庙、佛塔等,这些古迹和古城垣现大都废毁。明、清至民国期间,终南镇一直是周至县东部地区的中心镇。

  五丈原镇 位于岐山县南部秦岭脚下,渭河南岸。三国时期这里曾是蜀将魏延的军营,古称“魏延城”,镇南的五丈原是诸葛亮屯兵养马之地。诸葛亮六出祁山时病故于此,

  党家村 位于韩城市东北,距市区9公里,离黄河仅3公里。党家村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名东阳湾。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更名党家湾,后称党家村。清咸丰三年(1853)建泌阳堡(或称上寨),居民主要由党、贾两姓组成。其“四合院式”的院落建筑,在陕西关中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村落的传统风貌保存完整。

  2003年开始,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对历史文化村镇进行命名公布,我省铜川市印台区陈炉镇、宁强木川镇、柞水县凤凰镇、神木县高家堡镇、旬阳县蜀河镇、石泉县熨斗镇、渭南市澄城县尧头镇;渭南市韩城市党家村、榆林市米脂县杨家沟村、咸阳市三原县柏社村10处榜上有名。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博士祁剑青在《陕西省历史文化村镇保护与发展的现状和对策》一文中指出,历史文化村镇是厚重的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值得保护和永续利用。

  丝路起点陕西——历史文化村镇的传承与思变

  回望历史,发掘古代丝绸之路深厚的文明和文化底蕴,发挥人文交流的潜力,进一步扩大各国民间友好的基础。所以,“一带一路”也是文化交流与发展之路。

  传承、交流、发展,历史文化村镇的传承与发展,无疑应站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中进行考量。在保护中传承,在思变中发展,散落在三秦大地上的文化古村镇,这些历史遗留的碎片,积淀的却是陕西作为丝路起点的一部厚重发展史,丰富文化的活教材。陕西省的领导,历来都把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作为重要的工作内容,省委书记赵正永更是在来陕工作伊始,就调研、走访并逐步提出了历史文化村镇的保护发展之路。

  去年,赵正永在视察文安驿古镇文化景区时指出,文安驿古镇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要按照“规划引领、保护修复、完善功能、开发利用、突出特色、宜居富民”的总体要求继续建设好古镇景区;继续做好古镇基础设施、文物古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的保护修缮,加强古镇景观绿化和生态环境提升;要尊重人文历史,坚持修旧如旧、建新如旧,最大化恢复古镇历史风貌。将驿站文化、知青文化、民俗文化与古村落民居的保护利用相融合,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做好宣传推介,打造成陕西省知名的城镇化建设重点示范镇,最终形成全国知名的文化旅游小镇。

  陕西,再次站在丝路的起点,用历史文化在“一带一路”的交流与发展之路上沟通世界,策马扬鞭。

  2013年起,陕西省委、省政府在全省范围内选择了31个交通便捷、特色鲜明、景观文化和文物资源丰富的建制镇及街区予以重点扶持。按照“规划引领、保护修复、完善功能、开发利用、突出特色、宜居富民”的原则,以现有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为重点,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发展旅游产业为目标推进建设。

  如果你现在来到青木川、漫川关等文化旅游名镇,看到的一定是游人如织、接踵摩肩的景象,保护修复完整的老区、基础设施健全的新区也定会让你惊叹。文化旅游名镇(街区)的建设发展,已经成为我省小城镇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以保护历史,发展旅游,促进交流,共同发展为中心的陕西历史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已经在全省有序展开。

  记者了解到,建设2年多来,全省文化旅游名镇(街区)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及旅游吸引力都得到了较大提升,形成了旅游热点,有一大批镇已成为游客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带动了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2015年1-3月份,31个文化旅游名镇(街区)已开工建设项目267个,完成投资3.1亿元,同比增长6.9%,占年度任务的10.3%,整体工作进展顺利。另外,自2013年7月启动以来,全省31个文化旅游名镇(街区)累计开工建设项目875个,累计完成投资49.04亿元。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在文化旅游名镇(街区)建设过程中,坚持实施“以城镇为依托,以文化为形象,以旅游为路径”的方针,重点抓好文化旅游名镇(街区)的“文化支撑、产业支撑、环境支撑、精神支撑和精品支撑”。集中力量建设文化旅游名镇,打造区域性热点旅游景区,使之成为“山水人文·大美陕西”的名片。

  一镇一主题四大建设任务,,文化古镇的嬗变之路

  近年来,铜川照金再次让全国瞩目:多方出资数十亿打造的“照金—香山景区”启开大幕,其模式主要包括照金红色旅游、香山佛教文化游和自然生态游。照金镇境内山峦绵亘起伏,间或有奇峰拔地崛起,沟壑纵横交错,为典型的丹霞地貌。照金镇幅员25平方公里,地势雄险,古来就是屯兵秣马之地,有说周代、后秦均发祥于此。香山由西、中、东三峰组成,状如笔架,壁立千仞,群山环抱,蔚为壮观,明代始称三石山、笔架山。山上寺庙林立,古柏苍翠,林海莽莽,景色旖旎,佛教八大丛林之一的大香山寺,位于香山中峰。铜川香山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素有“南普陀、北香山”的盛名。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和十月十五为香山庙会,登山旅游和拜佛者络绎不绝,香火十分旺盛。壮阔独特的丹霞地貌和以照金镇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旧址、照金纪念馆、薛家寨遗址、红军兵营旧址和大香山寺,构成了这里独一无二的地域环境优势。斥巨资着力推动铜川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的陕文投集团,在景区建设中以民生为着力点,遵循无伤痕开发原则,以保护、修复与重构社会经济系统为抓手,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理论、机制与运营创新为突破口,创建全国红色旅游景区开发的“照金模式”,打造新时期红色旅游发展的全国典范。

  从历史文化古镇到文化旅游名镇,从历史走向未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陕西省文化旅游名镇(街区)从保护修复、风貌协调、配套完善、环境整治等四个方面进行项目库建设,塑造符合自身历史文化底蕴的文化旅游名镇,将以新的面貌构建并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历史,惠及当地百姓。

  记者注意到,陕西省建设文化旅游名镇中的一些项目颇具吸引力,周至县厚畛子镇将整合优势旅游资源,形成以太白山、黑河以及佛坪厅故城为特色载体,集度假休闲、文化体验和科考探险于一体的大秦岭地区精品旅游目的地;吴起县铁边城镇将规划建设成为以宋朝边城文化深度体验和民俗文化休闲为特色,自然风光观光为补充的陕北旅游名镇;旬阳县蜀河镇将建设成为陕南至武当山旅游线路上的重要节点,省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