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宝鸡:姜太公钓鱼的磻溪今何在?

28.04.2015  17:15

历史上著名的“姜太公钓鱼”故事发生地“磻溪”现在为何叫“伐鱼河”?宝鸡市高新区天王镇伐鱼河出峪约两公里处左岸有个村子叫“伐鱼村”,河名变化 是否与之有关?而在伐鱼河西边相隔几公里处,与之平行的另一条河却叫“磻溪河”,该河流域所在的乡镇也叫“磻溪镇”。今天有关地图对这两条河标注的名称也 是西为“磻溪河”,东为“伐鱼河”,与历史记载不符,是否弄错了?又是何人在何时弄错的呢?

据《水经注》载:“渭水之右,磻溪水注之。水出南山兹谷,乘高激流,注于溪中。溪中有泉,谓之兹泉。泉水潭积,自成渊渚,即《吕氏春秋》所谓太 公钓兹泉也。今人谓之丸谷,石壁深高,幽篁邃密,林障秀阻,人迹罕至。东南隅有石室,盖太公所居也。水次平石钓处,即太公垂钓之所也。其投竿跽饵,两膝遗 迹犹存,是有磻溪之称也。其水清泠神异,北流十二里,注于渭。”从该内容可看出,今之伐鱼河乃古之“磻溪”。

据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凤翔知府达灵阿主修的《重修凤翔府志》记载:“洛谷水:县东南六十里。发源南山下,北流入渭。” “磻溪:县东南八十里。发源南山,北流入渭。溪谷东南隅,石室深邃,相传姜太公所居,上有钓石。”这里还没有伐鱼河的记载,古之“磻溪”就是今之伐鱼河, 而“洛谷水”即为今之磻溪河。

这两条河流的名称为什么会张冠李戴呢?据《 陕西 省宝鸡县地名志》载:相传商末之时,姜太公在磻溪垂钓,有鱼被姜太公追赶得十分疲乏,乏鱼就停留在这条河里,而“”与“”谐音,故当地百姓把这条河叫“伐鱼河”。

另据2008年出版的《宝鸡地名故事》记载:蒙古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后,组织人力考察河道水利,绘制地图。有一年秋天,雨后河水很大,磻溪河上既没桥又没船, 蒙古官员过不去,于是就乘轿拐进河边一个村子。进村后,蒙古官员找来当地乡约地保,询问这条河的名字,乡约答:“这条河名叫磻溪。”考察人员中的头儿就在 图上标上“磻溪”二字。他又问:“何为磻溪?”乡约答:“回老爷,这条河原是姜太公钓过鱼的地方,自古就叫磻溪。”蒙古官员一听到“”,高兴地说:“好 啊,既然这河里有鱼,那你们就每天给衙门里送一担来。”乡约一听就慌了,忙说:“老爷,小人是说这条河原是姜太公钓过鱼的……”还没等乡约把话说完,那个 官员就变脸了,气愤地说:“什么姜财东、蒜财东,他钓得鱼,就不兴你们给老爷我抓些鱼来吗?”乡约地保急忙分辩说:“老爷,姜太公是古人,钓鱼是古时候的 事了。”蒙古官员一听更不耐烦了,吼道:“什么古人今人的,你们敢违抗老爷我的命令,我看你们身上有几颗脑袋!”说着,一摆手,乡约地保就被几个随从抓了 起来,吓得再也不敢言传了。蒙古官员还怕他们不答应,就指着乡约地保说:“有鱼送鱼,没鱼就拿钱代鱼。我在这图上给你们记着。”说完,就拿起笔,在地图的 那条河上写了“代鱼”二字。谁知这个官员是个白字先生,竟把“”字写成了“”字,他在图上标记的河名就变成了“伐鱼”。从此,磻溪河两岸百姓天天往衙 门里送鱼,弄得怨声载道,民不聊生,老百姓实在恨透了他们。上面的大官也糊里糊涂地将“伐鱼”“磻溪”四字标在这两条河的地图上,此后以讹传讹,著名的磻 溪竟讹传成了伐鱼河,就连河边的村子也叫成了伐鱼村,而西边临近的那条河也就成了磻溪河。

而今天的磻溪河流域历史源远流长,现存的杨家店遗址、凤女台遗址和磻溪宫是磻溪河历史的见证。凤女台位于磻溪镇杨家店村,相传春秋时期秦穆公的 女儿弄玉在此吹箫,引来凤凰,故建庙于土台之上,取名凤女台。杨家店遗址位于杨家店村东磻溪河岸,据考证系仰韶和西周文化村落遗址。磻溪宫相传始建于秦, 为萧史弄玉辟谷修炼之处。南宋末,全真教龙门派祖师丘处机在此潜心修道六年之久,成吉思汗封其为国师,并下诏:凡国师修道之所赐称为宫,磻溪宫由此得名, 从而蜚声天下,为明清时期 关中 西部第一道场。至清朝中晚期,磻溪宫游人众多,声名远播,人们就将磻溪宫旁边的河流叫成了磻溪河,而其原名“洛谷水”则渐渐 被人们遗忘了。作者:朱亚祥 来源:宝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