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思想宝库中汲取五种精神力量

12.04.2016  10:04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笔者以为,在当下,以史为镜,开创未来,我们应善于从前人留下的思想宝库中吸取珍贵营养,养血润燥,壮筋续骨,固本培元,凝魂聚气。具体而言,可以从历史思想宝库中汲取“五种精神”力量:

   一是“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愚公精神。 愚公移山”见于《列子•汤问》一则古老寓言。“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立下愚公移山志,能破万重困难关”,自强不息,砥砺前行,“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矛盾越大、问题越多,越要攻坚克难、勇往直前,“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7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发表《愚公移山》的著名讲话,愚公精神由此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奋力托起中国梦,已成为强大主旋律。

   二是“铁面无私、刚直不阿”的包公精神。 包公即中国民间对北宋清官包拯的敬称。“讲真理,不讲面子。”“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不敢进言莫为官,唯唯诺诺少尊严;直言敢谏犹可夸,浩气常留天地间。”善于独立思考,敢于犯颜直谏,不怕冒犯“天威”。铁面无私,刚直不阿,不怕得罪人,敢于唱黑脸说硬话,不向邪恶势力、帮派势力低头,为人民仗义执言,当好群众的主心骨。以史为鉴,包拯及其所代表的精神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或可为今天的反腐倡廉工作提供某种借鉴。

   三是“厚德载物、济世利他”的济公精神。 济公原名李修缘,是南宋高僧,法名道济。他乐善好施、慈悲度人,除暴安良、彰善罚恶,扶危济困、无我利他,深受百姓爱戴,被世人尊称为济公。“心在人民,利归天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甘当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发扬济公精神就是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努力打好扶贫攻坚战,用真心、真情、真爱构建水乳交融的党群干群关系。

   四是“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沛公精神。 谦谦为人、礼贤下士,知人善用、唯才是举,察纳雅言、从善如流,“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为官贵知吾不如”,汉高祖刘邦,史称“沛公”,他有段名言:“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此话是刘邦一统霸业的经验总结,既显露了刘邦的“知人善任”,更彰显了他的“自知之明”,渗透了“谦受益”的哲理,蕴含着安邦定国的大智慧。

   忠贯日月、义薄云天”的关公精神。 精忠贯日月,大义薄云天”。在中国古代浩如繁星的杰出人物中,被后世尊之为“圣人”者,仅有“文圣”孔子、“武圣”关公。作为三国名将,关羽一生充满传奇,在他身上集中着“智、信、仁、勇”等优秀品质,有关故事颇多。诸如,“千里走单骑”“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刮骨疗毒”等等都被传为佳话。就连败走麦城,舍生取义,“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也被奉为千古绝唱。发扬关公精神就是要忠诚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职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誓为党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时刻听从党召唤,海枯石烂心不变,粉身碎骨永相随。

  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应从前人身上汲取丰厚营养,“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这样我们各项工作就会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