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县住建局传承历史文脉促进产城融合

06.03.2015  11:17
  本网讯 近年来,安康市石泉县倾力打造旅游强县和文化强县,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建设与开发利用工作。按照“传承历史文脉、留住古韵乡愁、把握地域特色、促进产城融合”的总体思路,石泉县住建局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建设与开发利用方面做了一系列有益探索。   高点定位 突出规划引领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挖掘名城名镇历史文化元素,石泉县将城关文化旅游街区、熨斗古镇及后柳水乡打造得更具地域特色,努力实现文旅结合、产城融合。先后组织人员到四川昭化、湖北黄石等地多次学习考察,按照“保护文物、修旧如旧、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原则,制定出台了《石泉县名城名镇规划建设实施方案》。委托古建修复和改造经验丰富的设计单位,在对本地建筑文化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古建筑群、古民居院落及风貌改造建设依据不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状完好程度,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了相关《保护规划》和《建设规划》。按照总体规划、分步设计的原则按期完成了城关文化旅游街区、后柳水乡及熨斗古镇的《修建性详规》编制及设计工作,力求每幢建筑符合原本历史风貌,每座院落与当地历史民俗文化相吻合,每个节点能够体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同时,严格规划实施,对重大项目和规划设计实行规划管理委员会审批,健全了建设项目选址、会审、发证、放线、验收等一系列制度,形成了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有效强化了对名城名镇规划建设的管理。   形成合力 精心组织实施   为强力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建设工作,石泉成立了城关文化旅游街区工作领导小组,从住建、旅游、文广等部门抽调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实行集中办公,后柳镇和熨斗镇也分别组建了古镇建设综合管理办公室,形成了名城名镇建设“县上主导、小组牵头、住建主抓、部门参与、各镇实施”的工作体系。2014年以来,城关文化旅游街区共实施项目15个,完成投资6770万元,后柳镇实施项目5 个,完成投资2100万元,熨斗镇实施项目3个,完成投资1500万元,古风古韵浓郁、公共设施配套、文化氛围浓厚的城关文化旅游街区及独具陕南民俗特色的后柳水乡、熨斗古镇已初具形态。在具体工作推进中,该县将名城名镇建设各项工作包装成若干个项目,实行项目化管理;实行领导小组跟踪督查考核制度,对工程进度快、任务完成好、工作成绩突出的作为年度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按照修旧如旧、修新如旧的原则,在城关文化旅游街区保护建设过程中,对过去插建的现代建筑全部进行仿古改造;组织社区居民代表和经营户代表到昭化、阆中等地考察学习、开阔眼界,引导居民支持古街古镇改造和参与文化旅游经营活动;在保护建设过程中,该县不断通过市场运作着力破解融资难题。   文旅结合 促进产城融合   文旅结合、产城融合是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建设和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石泉住建局加快文化旅游配套项目建设,重点配套新建了鬼谷子文化广场、汉水文化长廊、石上清泉等骨干文化项目。不断完善市政基础配套建设,在着力强化城关文化旅游街区禹王宫等标志性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时,与道路建设、停车场建设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利用后柳水乡、熨斗古镇分别位于AAAA级景区中坝大峡谷和燕翔洞的重要节点这一地理优势,充分发挥区域辐射作用,形成旅游环线。在城关文化旅游街区、后柳镇分别设立了城镇管理监察中队,进一步健全管理机制,使景区景点秩序井然、环境整洁。此外,更加注重保护和生态环境提升,2014年,石泉县城关文化旅游街区和熨斗古镇已申报并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熨斗镇被列入“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后柳水乡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关文化旅游街区及后柳水乡、熨斗古镇共接待游客近120万人次,综合收入近2.5亿元,文旅结合、产城融合已初见成效。   石泉县表示,今后将进一步挖掘名城名镇历史文化内涵,持续加强名城名镇保护建设和开发利用工作,为传承历史文脉、促进产城融合、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做出更大贡献。(胡怡)   【全省住建系统经验交流系列报道二十四】                                   责任编辑/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