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手“挂”出好日子

04.01.2021  11:00

  2020年12月23日,在西安市鄠邑区五竹街道真花红薯产业基地,村民正在挂粉条。

  “日子好着呢!家门口把钱挣了,还把残疾老汉和得病婆婆照顾了”。

  2020年12月23日,记者在西安市鄠邑区五竹街道真花硙村红薯产业基地采访,村民纪小苹边挂粉条边笑着对记者说,言语中流露着满满的幸福感。

  纪小苹一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她今年52岁,在村红薯产业基地务工3年了,每天8时上班12时下班,回家给丈夫和婆婆做饭,下午2时到晚上8时继续上班工作,1小时可挣到8元到10元,一天能挣100多元。“活儿好着呢!”纪小苹说。

  跟纪小苹一样,53岁的脱贫村民张来院,来此务工已有20多天了。之前在外干活伤了腿,村两委会便安排他到红薯产业基地干杂活,1小时10元钱,每天收入1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视力有残疾的老伴。

  52岁的村民关永花,自红薯产业基地成立就来这儿务工干杂活,还能照顾81岁的老妈,感受到村两委会的关怀爱护,精神状态变了样。

  这些都归功于西安市国资委来真花硙村结对帮扶。

  西安市国资委2016年7月与真花硙村结对帮扶以来,结合真花硙村红薯种植区的特点,确定了以红薯种植和深加工作为扶贫工作突破口。经过充分论证,先后出资130万元建设真花硙村红薯种植和深加工产业基地。

  2017年10月,红薯产业基地在真花硙村河西、三号路以北全面建成,有试验田35亩,生产车间厂房占地1054平方米,配套一条自动化粉条生产线,生产“振华”纯红薯粉条,2017年11月正式投产,日产量达1000公斤。投产当年生产粉条1.1万公斤,销售收入30万元,实现首年开门红;2018年,扩大生产规模,实现销售收入93万元,盈利20余万元;2019年,进一步扩大产能,粉条销售收入132.9万元,盈利42.7万余元;2020年预计生产纯红薯粉条5万余公斤,预估销售额150万元。红薯产业基地已成为真花硙村集体经济支柱产业。

  为使红薯产业基地走上自主经营、科学管理的正轨,有效发挥村集体自身能动性,以红薯产业基地带动集体经济发展,使全体村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2019年8月,产业基地实行股份制改造,制定了《红薯产业基地章程》,将产业基地资产量化为股份,西安市国资委投入资金换算成股份转让给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和建档立卡户。转让后,真花硙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红薯产业基地控股股东,持有960股,占公司总股本69.57%。每个建档立卡户获得12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87%,享受产业基地每年分红,今年已获得现金分红702元。股份制改造后,红薯产业基地以章程约束规范运营,促进产业基地从作坊式经营模式向现代化企业转变,依靠自身规范经营进一步走向市场化。

  红薯产业基地自2017年投产以来,每年进行实物分红,数额由100元逐年上升到400元,2020年6月4日,红薯产业基地首次实施年度现金分红,每个建档立卡户股东获得702元现金红利,加上实物分红,实际获得1100元红利,真花硙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获得41739元红利。本次现金分红让建档立卡户股东直接享受到集体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全体村民也通过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的身份间接获利。

  红薯产业基地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带贫联结机制,组织李兴堂等8个建档立卡户在红薯产业基地务工,就近就业,参与劳动的建档立卡户平均每户每年增收1700余元。红薯产业基地不断发展壮大也有力促进了村脱贫攻坚工作有效开展。

  对于这些成绩的取得,西安市国资委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施兵深有感触:大水漫灌式帮扶只能解决贫困群众一时困难,没有脱离简单“输血”模式。只有村集体支柱产业的建立,辅以长效联结机制,才能起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效果,红薯产业基地就是让广大群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出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编辑: 石彬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