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双面”官员频落马 “交友不慎”成遁词
中新社西安4月9日电 (记者 冽玮 张一辰)继原南京市市长季建业4月7日以受贿罪被判有期徒刑15年后,贵州省委原常委、遵义市委原书记廖少华因受贿、滥用职权在西安一审获刑16年,并处没收财产人民币130万元。这是中共十八大后第12位被处理的中管干部,也是首位被查的省委常委兼任的地级市委书记。坊间有质疑指,诸多“双面”官员声称系“被朋友拉下水”,将“交友不慎”摆至堕落首因,有本末倒置之嫌。
据媒体报道,落马前的廖少华,在人们眼中很“敬业”、很“勤政”。在任职地方党政一把手时,廖少华一直在塑造“高调反腐”的形象,曾与当地官员赴监狱观看服刑人员的生产生活场景,听服刑人员剖析思想蜕变、走向犯罪过程的介绍,接受警示教育。
无独有偶,从十八大后首位被查的省部级官员李春城,在担任成都市委书记期间,曾多次提出“坚决遏制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势头”,到曾为《扬州勤廉史话》作序的江苏南京市委原副书记季建业,外表看来“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具有极大的亲和力,但是另一方面却利用自己手中所握权力大肆贪腐。台上反腐,台下敛财,上演“廉政秀”的“双面”官员屡见不鲜。
曾几何时,官员表演“廉政秀”的面纱,被反腐风暴逐一撕去。面对高涨的反腐舆论,中国政府屡屡作出强力回应,以“依法严惩”“决不姑息”等表述实现着官方和民众之间强烈的反腐共振。
廖少华在庭审陈述时表示,刚开始还惶惶不安,后来就心安理得,觉得自己收的是好朋友的钱不会有问题。“我变成这样是因为没有约束好自己,贪婪地收受贿赂,使自己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我心甘情愿地接受法律的追究,希望以我为鉴,教育更多的人”。
已落马的山东省委原常委、济南市委原书记王敏接受组织调查期间曾反省道:“变成这个样子绝不是偶然。是丧失理想自毁人生,是贪欲诱惑坠入深渊,是失去约束放纵自己,是淡忘法纪胆大妄为,是脱离组织迷失方向。”
如何加强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阻断“双面官员”的升迁之路,正考验着中国官民双方的智慧。
陕西省社科院法律所专家郭兴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大部分因贪腐而落马官员的心路历程,多半是从“不安”到“心安”,从“坚持原则”到“有恃无恐”,根源来自官员自身的软弱、贪婪和放纵。推诿于被朋友所害,归因于“朋友圈”,属于颠倒主次,混淆视听。他认为,时下官员反腐倡廉,落脚点不能放在净化“朋友圈”上,而要放在“自我净化”上。
有迹象表明,未来的日子里,“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会变得更加给力、更加细化。根据记者梳理,十八大以来落马的省部级官员中,已有17名官员的贪腐案件被提起公诉并且全部实行异地审理,其中7人已获刑。
西北政法大学教授侯学华对记者说,在反腐“新常态”下,应建立腐败预防和监督机制,废除“惟我独尊”的权力设置,创造公众参与监督的途径,培养公众勇于监督的意识,才能倒逼官员慎独、慎微、慎用公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