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市场的手,弹好创新创业的曲调 - 上海出台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指导意见解读
8月17日,上海公布出台《关于本市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与其他地区出台的“实施意见”不同,上海市政府把重心放在了“指导”二字上。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今年以来,随着全国各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不断升温发酵,“市场”力量被屡次提及。但市场的位置该放在哪里?政府的定位和落脚点又在哪里?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陈杰说,上海重点落在环境营造,政府的作用在于“倡导”,把具体实施举措交给市场。
开放,“不做具体指导”
翻看涉及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服务、财税扶持、文化氛围营造等七个方面共二十六条内容的《指导意见》,“社会力量”“开放合作”等是出现率最高的词汇。
“政府不做具体指导,推动、组织各界社会力量来参与大众创新创业。”陈杰表示,要满足大众创新创业的要求,优化完善现有的创业服务模式,形成开放式的创业生态系统。“政府过多的指导反而会造成种种限制,不利于释放社会活力。”
上海也曾困于“妈妈式”的管理模式。
2013年,市科委启动“创新屋”项目,在各个社区街道成立免费的创新活动空间,明令要求“每家至少100平方米”。
上海寸土寸金。市科委的本意是鼓励居民走进社区,实现自我创意创新。但现实却是,创新屋建成之后,鲜有人问津。
“凡是市场机制能实现或有社会组织能替代的服务功能,一定要主动转型,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创新服务机构和组织。”陈杰说,科委正考虑把创新屋都包给专业的创客团队来运营,由政府购来买他们的服务。
“小小创客”是率先走入政府视线的民营第三方机构之一。从2013年起,“小小创客”就与上海图书馆等机构合作,邀请各类创客,为市民开办课程;今年,又为宝山路街道开发生态种植系统,居民仅需微信报名付费即可,深受好评。
不依靠政府补贴,又能调动民众参与创客教育,这种第三方机构的自我创新能力,正是政府需要的。
少作为不等于无作为。一方面,减少对孵化机构的干预;另一方面,运用跟投、后补贴、奖励等投入方式,加强政府与市场资源的协同。
今年3月,市科委向全市公开征集众创空间备案,将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尚未享受过创业服务补贴的众创空间给予后补贴支持。3月底,全国首个区域性众创空间联盟——上海众创空间联盟将正式成立,成为上海市新型孵化器资源共享、交流合作、引进外省市和国外创新创业项目的平台。
对于联盟成员单位,科委出资300万元,补贴其在2014年提供的公益性服务活动。这类活动或免费向创业者开放,或低于市场价。补贴资金的分配将放弃传统意义上的政府牵头、专家评审,而由联盟自行评审决定,“让最了解实际的人打分”。
退出,降低准入门槛
今年5月,东华大学众创空间正式挂牌成立,该众创空间也是上海首个高校众创空间;8月,国内首家航天特色创客空间“星天地”在上海成立;去年10月,腾讯上海创业基地落户徐汇,一期项目近3000平方米,基本住满……
目前,上海已有创业孵化园71家;孵化器149家,其中科技企业孵化器125家、新型孵化器24家,涌现出新型创新创业服务机构近百家。
门槛再低一点,让更多的社会机构有机会“进场”。
“上海将不再进行孵化器认定工作。”陈杰介绍说,众创空间更强调功能而非“物理形态”,能否更好为创新服务是重要衡量标准。以后政府将打破以往传统孵化器“物理空间”的前置性条件,以功能来衡量。
今年6月,上海市工商局发布《支持本市众创空间发展的若干意见》,给了众创空间法律上的“身份证”。紧接着,上海长宁区核发全市首家以“众创空间”为字号的企业——上海苏河汇众创空间管理有限公司。
在没有“众创空间”字号前,苏河汇一直是“投资管理公司”。“以往苏河汇孵化项目注册公司,只能按空间划分来办。比如我这里有10间办公室,就只能注册10家企业。但现在无论是一家两家、还是100家企业,都可以注册在众创空间。”在苏河汇创始人罗钥说,以往创业者注册公司得先有场地,凭物业租赁协议才能办理执照,“现在两三个人一个团队,拎包就可以入驻苏河汇办公。成本和门槛都降低了。”
在有限的物理空间内,激发更多的活力。“一址多照”等商事制度改革也在此次的《指导意见》中重点提及。所谓一址多照,即允许使用商务楼宇办公场所分隔为独立空间作为办公场地。甚至在办公场所里只放一张办公桌,就可以成立一家公司。
上海程汇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王静说,“以前,我们集中注册,但每个企业必须保证有20平方米工作面积,现在,只需要5平方米就可以了,相当于可注册企业多了2至3倍。”
“创新具有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等特点,特别需要宽松、平等、自由、包容、开放的文化氛围。”陈杰表示,下一步上海市科委将遵循科技创新规律,“退、放、进”,做到相信市场、尊重主体、各司其职、多元共治,共同弹好创新创业这首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