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非公经济 助力追赶超越
2016年是陕西“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全省上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系列鼓励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优化非公企业经营发展环境。全省非公有制经济保持了稳中有进、结构趋优的良好态势,成为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陕西追赶超越的重要力量。
一、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
(一)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发展非公经济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制定了系列推动非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政策,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系服务重点民营企业制度》等政策措施,削减行政许可事项、登记制度改革,税收“营改增”取得阶段性成效,2016丝博会暨第20届西洽会、2016中国(西安)电子商务博览会、中哈投资贸易洽谈会、陕粤港澳经济合作活动周等重大经贸活动的成功举办,有效的促进了陕西非公企业与其他国家、省市在现代农业、新能源、高新技术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为开放合作和非公企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更大空间和平台。
(二)非公经济总量迈上万亿新台阶
2016年,陕西非公经济稳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全省非公经济增加值继2014年突破9千亿元大关之后,2016年再上新台阶,首次突破万亿,达10310.09亿元,比2015年增加679.93亿元,非公经济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6.7%,拉动GDP增长4.3个百分点。非公有制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为53.8%,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非公经济增加值479.84亿元,非公占比28.3%,较上年下降3.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非公经济增加值5040.79亿元,非公占比53.7%,提高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非公经济增加值4789.46亿元,非公占比59.3%,提高0.2个百分点。
(三)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2016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479.84亿元、5040.79亿元、4789.4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7%、48.9%、46.4%,呈现“二、三、一”格局。
(四)对外贸易喜忧参半
一直以来,外资和私营企业是全省进出口的主力军。2016年,全省外资和私营企业实现进出口总额1750.76亿元,占全省总额的88.7%。其中外资企业全年进出口总额1425.04亿元,增长9.6%,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72.2%。私营企业降幅较大,全省私营企业实现进出口总额325.72亿元,下降16.4%,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16.5%。从出口情况来看,外资企业出口增速高于其他出口主体,全年出口726.35亿元,增长26%,高于全省出口增速12.3个百分点,占全省出口总值的比重为69.5%,比2015年提升6.8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出口185.36亿元,下降14.7%,占全省出口总值的比重为17.7%。从中不难看出,外资企业进出口迅猛增长,情况喜人,而私营企业对外贸易形势严峻,企业自身和政策扶持仍需加强。
(五)就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效益不断提高
非公有制企业成为吸纳就业人员的重要渠道。据工商部门统计,截止12月未,全省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为183.6万人,较上年末增长5.8%;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为334.76万人,增长8.0%。非公有制企业的持续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于缓解全省就业压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六)民间投资活力依然不足
2016年,全省民间投资8738.6亿元,比上年下降3.6%,拉动全省投资增速下滑1.8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5个百分点以上。民间投资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2.7%,较上年同期回落3.0个百分点。
从地区看,全省过半市(区)民间投资同比下降,其中渭南、商洛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下降30.8%和27%。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676.77亿元,比上年下降6.3%;第二产业3181.89亿元,下降0.7%,其中建筑业投资12.41亿元,下降84.1%;第三产业4879.95亿元,下降5.1%。
分行业看,下降较快的行业有:采矿业投资下降39.1%、批发和零售业下降24.5%、住宿和餐饮业下降9.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下降45.1%、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下降13.2%。
民间投资增速及比重的持续下降,反映出民间投资信心不足、市场投资活力不足,政策调动仍需加强。
(七)工业已成为非公经济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全省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有序淘汰企业落后产能,通过设立工业园区,实现了产业的集群发展,充分挖掘工业增长潜力,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工业已经成为非公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基石。2016年,全省非公经济工业增加值占行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1.9%。其中,规上非公工业发展较快,非公增加值增长9.9%,占比为50.7%,提高1.8个百分点,稳坐半壁江山。
(八)各地非公经济多极竞相发展
在全省经济稳中向好的大环境下,各地非公经济保持较好发展势头,多点多级支撑格局正逐渐形成。
各地非公经济的稳定增长、总量不断扩大,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16年,11个市(区)中西安市非公经济增加值达3302.27亿元,总量继续保持领先优势;非公经济增加值总量在700亿元以上的市(区)达到5个,分别是西安、宝鸡、咸阳、渭南、榆林。其它6个市(区)非公经济总量较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非公经济比重持续攀升。11个市(区)中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有8个。其中,非公经济比重列前三位的市(区)分别是安康(55.5%)、杨凌(55.5%)和商洛(54.2%)。
(九)非公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随着系列投资促进活动的成功举办,为开放合作和非公产业转型升级开辟了更大空间。
非公经济主体不断增加。据工商部门统计,截止12月末,全省个体工商户达到149.64万户,较上年末增加9.42万户;全省私营企业达到50.74万户,较上年末增加5.22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31万户,较上年末增加0.96万户。主体规模的持续扩大,为全省非公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非公有制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全省“一套表”中“四上”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截止12月末,全省非公及非公控股企业达到15106家,占“四上”企业总数的82.9%,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其中,规上非公及非公控股工业企业较上年同期增加415家;资质内建筑业和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增加339家;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增加821家。
二、非公有制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一是从各市总量上看,2016年西安、咸阳、宝鸡三个市的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共计5546.06亿元,占全省非公有制经济总量的53.8%,其他市(区)占的份额较小。二是从区域上看,总体表现为南高北低、西快东缓。陕北两市近年来狠抓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成效显现,非公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非公经济加快发展和国有能源企业走弱的双重影响下,2016年度陕北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7.5%,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但由于一直以来以能源和重化工为主的国有企业所占份额较大,陕北非公占比仍低于关中和陕南地区;关中由于区位优势及较好的工业基础和近年来国企改制升级较快及新兴产业的增多,非公经济发展较快,比重较高,为52.1%,提高0.4个百分点;陕南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国有企业数量不多,加上近年来随着陕南突破发展战略的实施,特色经济和第三产业有了很大发展,有力地促进了非公经济的全面提升,非公占比为53.5%,提高0.7个百分点,成为全省非公经济占比最高的地区。
(二)非公经济整体实力不足
一是规模优势不明显,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全省营业务收入超过20亿元的非公有制经济规上工业企业仅有38家,占全省非公有制经济规上工业企业数的0.7%。非公有制企业多而不强,市场竞争力强、辐射面广、带动性强的大型企业还比较少,影响了全省非公有制企业的产业集群发展。二是陕西非公企业多是从个体经济发展起来,大中型企业比例较低。全省规模以上非公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只占19.7%,而且小型企业受自身条件影响,自主创新意识普遍较弱,创新能力较弱,拥有知识产权较少,贴牌生产企业较多,企业竞争力普遍不强。三是企业经济结构不合理。通过重点非公有制企业监测发现,全省非公工业企业中,以资源为原料的产品初加工企业较多,且普遍存在产业链短,高附加值产品少等问题。高精尖、效益好、拉动力强的项目比较少,减缓了非公经济的发展速度。
(三)政策措施“落地”还需加强
近年来各级政府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但多为普惠式,缺少滴灌式。离精准施策、点滴灌溉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对帮扶政策措施的宣传力度还不够,导致一些非公企业不知道、不清楚优惠政策是什么,不懂得如何得到政策的便利条件。全社会支持、帮助非公经济发展的氛围还不够浓厚。
(四)发展资金短缺
一是部分企业没有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生产设施的投入上,而是先用于办公设施等非生产经营的上面,造成一些半截工程,使建设工期不能按期竣工投产,从而失去难得的市场机遇。二是企业自身融资能力不强,造成融资难、融资贵的情况,多数金融部门对非公有制企业采取“慎贷”、“惜贷”政策,贷款金额较少。非公企业通过正规金融渠道融到资金较难。
(五)非公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
近年来,全省相继建立了一些企业贷款担保中心、项目咨询中心、经济信息中心等非公经济服务机构,对非公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全省非公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服务体系还不健全,综合服务手段不强,创业扶持缺乏力度,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六)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
一是科技含量低。全省大多数非公企业生产工艺、技术装备落后,产品质量、档次低,科技含量不高,受市场影响大,利润低。二是管理不科学。大部分非公企业都是家族企业,实行传统的家族式管理,管理人才缺乏,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不科学、运作不规范。三是规模总量小。今年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劳动力成本上扬,流动资金严重不足,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多数企业只有微利经营和保本经营,部份企业出现严重亏损,非公企业整体经济运行质量下降。
三、几点建议
(一)持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持续推进政策扶持,不断推出系列帮扶非公经济的优惠政策,做到精准发力、点滴灌溉。二是做好政策的落实和监管工作,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放宽投资限制的有关政策,使政策真正落地生根,给非公企业一些盈利空间可控、回报明显的项目,激发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活力和潜力。三是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运用信息化手段,积极搭建各种服务平台,形成政府与企业良性互动的关系,帮助企业解决好融资、建设、运营等困难。四是依托有关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设立非公经济研究咨询培训机构,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
一是积极培育一批发展前景好、带动力强的骨干企业,推动企业向专业化和高产值方向发展,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发挥其产业辐射作用。二是促进和引导有实力的大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合作集群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逐步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型企业为支撑、小微型企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发展新格局。
(三)加快促进非公经济转型升级
一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通过“腾笼换鸟”,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层次提升和产业创新。二是发展“互联网+”等新营销渠道,让传统行业找到新市场,推动商业模式创新。三是要加快构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资源开发深加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把新兴产业培育成先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加快形成集群式产业格局,促进产业集群向更高层次发展,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四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引导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到国有企业改革中来,实现资本与效率的有效结合。
(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竞争能力
调整非公经济产业结构是促进全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环节。加大对非公经济上水平、上档次的扶持力度,引导社会、民间资金更多地投向技术、资金密集,附加值高的民营工业、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在政策、技术、信息、人才等方面给予非公经济最大的扶持,使非公经济由小而散、小而弱,逐步向产业型、科技型、外向型转变,促进全省非公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非公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