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变清 景变美——陕西渭河渔民重享渔之乐

14.06.2015  10:53
 

      自2011年渭河陕西段综合整治工程启动以来,地处上游的宝鸡市以建设“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新渭河为目标,在西起宝鸡峡、东到扶风绛帐、全长100公里的渭河两岸相继建成了“十里花海”“千亩荷塘”“万顷芦荡”等自然生态景观,形成了一条四季景色如画的“百里画廊”,不仅使渭河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也成为了人们休闲的好去处。

  自认“一辈子离不开水”的陕西省潼关县西关村渔民王铁旦,却有十几年的时间,因渭河水质污染严重被迫放弃捕鱼谋生。随着渭河综合治理的开展,渭河水质不断变好,王铁旦不仅重操捕鱼旧业,还开办了全村第一家“铁旦渔家乐”,好日子开了头。

  王铁旦的家在黄河、渭河和洛河三河交汇处——陕西潼关县秦东镇。发源于甘肃的黄河最大支流渭河,在经过陕西多个县市之后,从这里流入黄河。这里也是秦、晋、豫3省要冲之地,是我国古代著名关隘之一。

  今年49岁的王铁旦,8岁起就跟着父亲出河捕鱼。在他印象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渭河水质很好,鱼也相当多。在渭河一次能捕四五十斤鱼,捕获到的不仅有鲤鱼、河虾等,还有对水质要求较高的黄辣丁。

  然而,随着上世纪90年代渭河上游的工业废水排放不断增多,再加上附近采沙场的来往船只不时泄漏的柴油,使得有“陕西母亲河”之称的渭河水质大大下降。“哪里还有鱼虾存活?(河水)黑得像酱油一样。”王铁旦感慨。

  渐渐地,原本四五十家捕鱼人相继改行。为了谋生,王铁旦和妻子在渭河河滩尝试包地转型。他们种过玉米、棉花,甚至还养过羊、卖过蹦蹦车。可令他们郁闷的是,除了捕鱼,其他的挣钱方式基本是干啥赔啥,几年光景就欠下亲友五六万元的债务。 生活终于有了转机。2011年以来,陕西省下大力气开展对全省境内630公里沿渭河段的综合治理。作为渭河入黄河口的潼关段,更是治理的重点区域之一。

  “之前这里全是荒滩,也是水患相当严重、灾害多发的区域。”潼关县水务局副局长郭中社说,经过5年的治理,渭河潼关段累计投资1.3亿元,新建堤防,美化护坡,建起了公园。同时坚决关停污染企业。“目前渭河潼关段的水质达到三级标准,适于鱼虾类存活。

  据陕西省渭河综合治理办公室负责人介绍,去年11月中旬,在渭河潼关三河口放生了89万尾鱼苗。曾经严重污染的水质,已经恢复了生态功能。

  “我2012年开的渔家乐,是全村第一家。主要是因为渭河水质变好,河里又有鱼了。周围环境也越变越好,来玩的人也在增多。”3年多时间,王铁旦的渔家乐也越办越红火,不仅还清了欠账,还新盖了新房,供两个孩子上学也没了压力。“闲的时候就去打鱼,客人都喜欢吃。”他的脸上透着满足。

  事实上,对于曾远近闻名的渔村——西关村来说,已经又有不少渔民恢复了在渭河捕鱼的传统,一位70多岁的“造船能手”也已经再操造船旧业。就连“渔家乐”在附近也开了七八家。

  在渭河潼关段右岸记者看到,约7公里长、20米宽的堤顶路已基本完成道路硬化和绿化,不远处黄河与渭河的交汇点的水流有序而平缓。郭中社介绍说,渭河潼关段下一步的治理,将与县域旅游结合,成为县域旅游的“重要一环”,主要利用当地渭河入黄口及区位优势,吸引附近秦、豫、晋三地的客流,提升当地经济发展。

  “未来的日子肯定会更好。”在王铁旦看来,随着渭河治理的逐渐深入开展,今后这里肯定会大变样,他不会再离开这里,“不会再离开水了”。

责任编辑:飞翔                  审核: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