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苗疆走廊”:600年前的国家高速公路

08.12.2014  12:31

古苗疆走廊”上的建筑旧影。(资料图片)

黄平县上塘乡古驿道今貌。(杨志强 摄)

寻访“商旅文化古道”系列(三)

  文:卜松竹

  400多年前,明代著名地理学家王士性曾预言:五百年后看西南。在当下中国与南亚、东南亚深度交往的大背景下,一条叫“古苗疆走廊”的文化线路的重要性被凸显出来。

  根据学者的描述,“古苗疆走廊”可以被看作一条600年前的国家高速公路,不仅是经济、文化之路,更是政治之路。明代贵州建省的动因就直接和保护这条道路的安全有关,和珅、林则徐进云南的路线,都取道此路。南亚、东南亚的使者往来也常经此地。

  “古苗疆走廊”:

  具体而言,“古苗疆走廊”起始地为今天的湖南省常德市,溯沅江水陆两路而上至贵州省镇远县,然后改行陆路,东西横跨贵州省中部的施秉、黄平、凯里、麻江、福泉、龙里、贵阳、清镇、平坝、安顺、关岭、晴隆、盘县等县市后进入云南省,经过富源、沾益、马龙等地后至昆明。连接30余县市,覆盖面积8万多平方公里,有2400多万人口、20多个少数民族分布其间。

  连接30县市

  覆盖2400万人口

  “古苗疆走廊”,是贵州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杨志强及团队成员在2012年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引起了广泛关注,并获得了国家民委委托研究项目的立项支持。

  近日,赴中山大学担任博士论文答辩委员的杨志强教授接受了记者的独家专访。杨志强指出:“‘古苗疆走廊’指的是元代以后开辟的一条连接中国云南边陲与湖广内地、东西横跨贵州省中部的古驿道。它连接湘黔滇三省,长达1400公里(常德至昆明)。历史上,这条由国家投入巨大政治、军事、经济资源以维护其安全畅通的著名‘官道’,不仅是中原王朝国家借此对西南边疆地区展开一系列‘国家化’措施的‘国家走廊’,并且对这一区域内的地域与民族社会的经济发展、族群互动及多样性文化的整体关联都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

  杨志强认为,历史上地处中国王朝国家边缘地带的“商道”,其作用大多限于经贸关系和文化交流,而元明清正是西南边疆地区完全被纳入到王朝国家版图内的关键时期。因此从国家整合层面上看,“西南丝绸之路”等传统意义上的“商道”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古苗疆走廊”作为一条国家动用巨大资源开辟的通道,成为元明清时期尤其是明清时期中原王朝国家对西南边疆地区(云贵两省及四川、湖南、广西三省邻接地区)展开国家整合的一条最重要通道;另一方面,在唐宋以后中国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变迁(政治中心东向,经济中心南移)的背景下,以往四川连接东南亚、南亚等国家的贸易及文化通道的线路也发生改变,“古苗疆走廊”事实上取代了“灵关古道”(旧“身毒道”)、“石门道”(旧“五尺道”)成为一条连接东南亚、南亚与中国的重要“国际通道”。

  如果从更广的意义上来说,“古苗疆走廊”还包括以这条入滇“东路”或称“一线路”为主干线串联起来的网状系统:如由云南昆明经取曲靖、沾益过贵州咸宁、毕节、赤水至四川泸州下长江的“西路”,由水西土司奢香夫人开辟的“龙场九驿”、徐霞客从广西进入贵州的“南线”,以及贵阳经遵义至四川綦江的“北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