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训可传的村子 --韩城党家村传统家训调查
本报记者 朱剑 张江舟
韩城东北,东距黄河七八里,泌水小河谷北侧坐落着党家村。
古韩城先有孔子弟子子夏“教衍西河”,播撒“仁”“礼”,开风气之先;后有太史公一人写尽半部中华史,遗风浸润,文脉久远。虽然党家村是党氏先祖外迁至此兴建的,但因600多年来受韩城文风熏染,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化之乡。尤其是家家户户古老四合院中矗立几百年的“壁刻家训”,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2月23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头条位置推出韩城市党家村“刻在青砖上的家训”,受到各方极大关注。
1 家规和村落一样完整
党家村的建筑多建于明清,目前保存完好的四合院就有123座。整个村子黑瓦覆顶,青石铺路,门庭挺阔,巷道幽深。惜字炉、古井以及随处可见的上马石,古色古香,祠堂、文星阁、看家楼、节孝碑错落其中,使得古村落功能完整,浑然一体。
走进党家村,一座座宅门府邸古朴典雅,虽历经沧桑却难掩昔日的富贵之气。清式“走马门楼”列于巷道两侧,建筑装饰考究,三雕俱全。无论门楣上的木雕,上马石、拴马桩、门墩上的石雕,还是照壁上“鹿鹤同春”等丰富寓意的砖雕,繁复精美。
作为党家村建筑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这些宅院中,正对大门的照壁或者厅房两侧的山墙上,都雕刻有先人传下的处世格言与警句,书法或楷或行,笔锋端庄流畅,刻工细腻精湛。内容包括教子课读,劝人为善;修身养德,勤俭持家;慈爱孝悌,交友择邻等等方面,从修身、处世、兴教、诚信、清廉、治家、报国等方面训诫后人。保存完好的共有26条,被称为党家村壁刻家训。
“家训就是一村或是一个家族制定的具体切实可行的日常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是古代社会道德文化的培养基。正应了古代社会的修齐治平,通过家训的道德教育来修身,是谓家国情怀。”陕西文化学者肖云儒说:“党家村家训是很乡土化的,比如‘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教你凡事要有度。这些家训非常具体地规范着村人的生活,是切实可行的。”
党家村人党康琪早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从教师岗位退休后,长期从事党家村家训的研究。他认为,与系统完整的《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比较,党家村家训在形式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一是雕刻在墙壁或门额上,让子弟时时得见,耳濡目染;二是语言比较通俗,让稍通文墨的家中妇孺老少,都能比较容易理解接受;三是家主在建造房屋时,依据自己的阅历体悟,强调了博大精深的儒学体系的某一方面,简明集中。
壁刻家训对着设宴待客的大厅,对家里的客人,宣示着主人或家族的治家理念。语言通俗易懂,易于理解记忆。如:
居家有道惟能忍;
处世无奇但率真。
薄味养气,去怒养性,处抑养德,守清养道。
富时不俭贫时悔,见时不学用时悔;
醉后失言醒时悔,健不保养病时悔。
门额题字是党家村家训中的另一种形式,如“忠恕居”“耕读地”“和为贵”“安处善”“谦受益”“履中蹈和”“居仁由义”等,言简意赅地宣示出人生态度、道德理想,并以此传诸子孙。门额题字和壁刻家训与住宅融为一体,家族后人能时时受家训浸润,自觉规范言行。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党家村的家训是先辈依据自己的阅历体悟总结而来,体现了处世的智慧和豁达,对于后人来说都是金玉良言,受益无穷的。
“一个宅院,一个家庭,把‘树德’、‘积善’镌刻在门额墙壁上,作为立家的训条,对内强调,对外宣示,便会为子孙树立精神标识。”党康琪说。
2 党家村人心中有守护
670年前,党家先祖党恕轩在泌水之畔落脚开荒,繁衍生息,他为何选中这司马故地呢?
党贾两姓族人北山耕耘、南下经商,孜孜以求,生生不息,他们想为子孙留下些什么呢?
雕刻在一块块石壁和青砖上的家训,穿越几百年岁月仍然字字清晰,同村落一起矗立。它在为党家村人守护着什么呢?
“读书成家之本,循礼保家之根。”70岁的党家村人党鉴泉说,“党家村几百年来一直重视对子弟的教育,读书以明理,明理能做人,这是对子孙最好的传家宝。”
清初,党贾两姓合伙经营的生意日渐兴隆,成了名扬四方的巨贾富商。据传从其商号往韩城老家运送银两的镖驮络绎于道,号称“日进白银千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