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让薄弱校变成香饽饽

02.06.2020  08:21

  实施“名+”工程,是西安市委、市政府在新时期为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新期待,以及国家提出的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新要求、办人民满意的西安教育的重大举措。一年多以来,“名校+”工程对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提升公办办学质量、有效化解“择校热”发挥了显著作用。

  “感谢西安的‘名校+’工程,让我家学区内以前没人愿意上的40中大变样,不但硬件提升了,还有了名校师资,我也打算将来让我儿子就近上40中。”家住新城区西一路的市民梁女士说。

    多年来无人问津的学校有了大变化

  西安市第40中学之前因办学质量较弱,群众认可度不高。2017年6月,由省级示范高中西安市第89中学托管市40中学,实行“一长多校”。

  市89中教育集团坚持硬件、软件“两手抓”,一方面对市40中的教学楼、办公楼、综合楼进行全面改造,改善校园环境,提升办学条件;另一方面,依托市89中总部学校成熟的“教师梯次培养计划”,对市40中的全体干部、教师进行业务能力提升培养,促进教师队伍共同成长。

  同时,市89中选派优秀干部到40中负责管理与教学工作,市40中教师在市89中进行任课、交流学习,实现了教育教学管理的“深度融合”。两年来,通过一系列“名校+”战略措施的实施,实现了市40中的“三大改变”,校园环境大改善;教师队伍精神面貌大改变;周边群众对学校的态度大改观——2019年秋季招生,原本多年来无人问津的市40中变成了“香饽饽”,180名初一招生计划圆满完成,学区内的学生纷纷回流,有效遏制了学区内学生外出择校的状况。

    “名校+”缓解“择校热

  什么是“名校+”工程?据介绍,“名校+”工程是将理念先进、管理科学、师资雄厚、质量一流的学校作为“名校+”,将发展潜力、提升空间大的学校或新建学校作为“+校”,以输出“名校+”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和先进管理为核心,以输出优秀队伍为关键,引领“+校”快速发展而组建学校教育联合体,构建合作共生共赢机制,其目的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推动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覆盖,缓解“择校热”,治理“大班额”。

  为全面推动“名校+”工程,我市多措并举,通过“公办+公办”“公办+民办”“民办+公办”“民办+民办”4种方式,跨办学体制、跨城乡区域组建“名校+”教育联合体。

  同时,运用“一长多校”“委托管理”“兼并融合”“结对提升”4种模式,强化名校与“+校”管理。一长多校即任命“名校+”校长兼任一所或多所“+校”校长,对“名校+”实施全面统一管理。委托管理,即学校举办者通过与“名校+”签订委托管理协议,聘任“名校+”校长兼任“+校”校长,明确各方责任、权利和义务,实现“名校+”对“+校”的全面统一管理。兼并融合,即在同一性质同一学段“名校+”兼并“+校”,在办学软硬件方面全面融合,实现同一个法人、校长及管理团队,实施统一校园使用、统一教师安排,统一招生编班,统一教育教学,统一管理考核。结对提升,即区县(开发区)教育部门确定辖区一所“名校+”与相对薄弱公办“+校”签订结对协议,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方面带动提升“+校”发展。

    “名校+”“+校”调配交流教师比例不低于20%

  为促进“名校+”与“+校”共同提升,我市统筹组建“名校+”教育联合体。区县(开发区)教育部门根据区域教育发展实际,统筹规划,负责遴选“名校+”、确定“+校”,经市教育局核准后,通过命名、更名、授权挂牌等方式,分期分批结对组建“名校+”。跨行政区域“名校+”由市教育局协调组建。

  在统筹改善办学条件方面,市、区县(开发区)教育部门加大对“+校”的投入,采取“集中投入、整体提升”的方式,切实加强“+校”的校舍建设、完善部室、更新设备,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使“+校”面貌整体改观。“名校+”统筹使用场馆、实验室及设施设备,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益,使更多的学生享受一流的教育教学设施。

  在统筹配备管理团队方面,各区县(开发区)教育部门统筹做好“名校+”管理团队配备,提升管理团队能力和专业水平。对跨区域、跨体制的“名校+”,校长一般由学校举办者聘任,副校长及中层干部试行“双校任职”,实行一体化管理。任职一般不低于3年。

  在统筹配置教师队伍方面,区县(开发区)教育部门授权“名校+”校长统筹管理“名校+”教师,由校长根据实际工作和学校发展需要,“名校+”“+校”合理调配交流教师,比例不低于20%。特别是将特级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等均衡安排到“名校+”内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任教,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同步提升。实施体音美等紧缺学科教师“走课制”。建立同步绩效考核办法,强化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互派教师享受大学区教师交流补助政策。

  在统筹开展教育教学方面,构建“六同步”工作机制,做到教学计划同步、课程安排同步、备课教研同步、教学进度同步、教育活动同步、教师培训同步。充分发挥大学区优质教育资源平台作用,加强“名校+”与“+校”的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在线课堂,使“同上一节课”成为常态教学模式。教师在校际间开展课题研究、校本研修,合作开发校本课程。定期联合开展培训、讲座、教学观摩、学生社团、社会实践等活动,使“+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管理、学生素质教育等方面的办学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在统筹施行质量监测方面,对“名校+”和“+校”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实现全程“捆绑”监测,按同一标准监测诊断,同一考卷评判效果,客观反映校际间学生学业水平和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师队伍同发展、学生成长同进步、教育质量同提高、学校文化同繁荣。

   多方协同有力保障“名校+”工程实施

  为了给实施“名校+”工程提供有力保障,我市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发展目标,市、区教育部门分别成立了“名校+”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名校+”工作专班,制定了配套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各“名校+”联合体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安排专人负责,保证了“名校+”工作有序开展和大力推进。研究出台了《西安市“名校+”工程行动计划》,制定了全市“名校+”工程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根据《西安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在绩效分配、编制、职称评定等方面为“名校+”工程提供保障。在核定学校绩效工资总量和单位分配时,应当向名校校长及参与“+校”管理及教学的人员予以适当倾斜。

  2020年起,市级“名校+”联合体内的“名校+”自主招聘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下放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称评审权,在岗位设置结构比例范围内,学校自主评审和认定初级职称,区县和开发区人社教育部门以及“名校+”联合体内的“名校+”自主评审中级职称。制定《西安市“名校+”工程工作考核评价办法》《西安市“名校+”工程奖励资金管理办法》,强化对“名校+”工作的考核,对工作突出、成效显著的优秀工作者给予奖励。

    上“+校”的学生有了自信心和自豪感

  据介绍,截至目前,我市共组建市级“名校+”教育联合体209个,区县级“名校+”教育联合体796个。市区级联合体内管理人员交流2819人,教师交流10803人,“名校+”工程已惠及学生97万人。“名校+”推进过程中,“+校”受益明显,校长的办学理念得到提升,教师的敬业精神显著增强,学生在校际间交流合作中有了更大平台。

  “+校”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市区财政资金投入优先向“+校”倾斜,“+校”校容校貌、硬件设施、教学设备、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改善,为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力保障。

  记者了解到,莲湖区“名校+”工程投入7959万元,新建远东实验小学;投入5200万元,对远东二小进行改扩建;专项投入100余万元,对回民中学进行了改造,努力为联合体学校创造一流的办学环境。在市91中、枣园小学两所“+校”改扩建规划过程中,充分参照市70中、远东二小的建筑风格、校园布局、育人环境,进行通盘考虑,为“+校”在短期内快速提高办学水平提供支撑。

  “名校+”的组建使“+校”的办学理念、师资力量、师生面貌、教科研力度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改变,群众选择上家门口的“+校”意愿强烈,缓解了“择校热”“大班额”,促进了“+校”的快速发展。

  同时,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显著加快。周至县、鄠邑区、蓝田县、临潼区、阎良区、高陵区、西咸新区这7个郊区县薄弱学校,通过“名校+”模式,与市区内“名校+”组建教育联合体。通过双方互派管理人员、骨干教师到对方学校参与上课、听课、评课,逐步实现“课表、课时、进度”三统一;定期开展“名师送教”“同课异构”“问诊课堂”等指导,利用“互联网+环境”模式使“+校”与“名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我的孩子是一名‘+校’学生,能够享受到‘名校’的教育资源和‘名师’的指导,与‘名校’学生一起参与活动,接受同样的教育,孩子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作为家长,我们也感到非常高兴,非常放心。”市12中学生家长冯先生说。

编辑:赵鹏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今年全市新组建77个市级“名校+”教育联合体
  为进一步深化实施“名校+”工程,日前,西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