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玩微信的95后为何偏爱友加
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周期论”,认为每10年互联网就会更新换代一次,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则在这一基础上提出提出“五年周期论”,将这个周期缩短了一半。但是在今天互联网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人们的预估。Instagram、Snapchat、Yo等产品的走红都已经表明,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已经足够一款产品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
95后作为互联网的新兴用户,自然首当其冲成为这股互联网“换新热”的首要目标。纵观近年来引发业内瞩目的现象级应用不难发现,不管是主打阅后即焚的Snapchat还是功能简单至极的奇葩产品Yo,无不是在围绕着95后在做文章。
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国内,在国内某统计机构最近一次针对95后网友的网络调查中,相当一部分90后都表示自己并没有微信或陌陌帐号,约占30%的受访者表示,尽管自己有微信帐号,但使用频率较低,更倾向于在友加、微博和百度贴吧等开放性社交平台上进行社交。在这其中,尤其以“Young”文化社区友加为代表,其流行程度甚至称得上95后这一代的微信。
友加创始人之一、CEO胡铸韬表示,这种现象的盛行,与95后这一代人不同于此前几代人的社交需求不无关系。“95后这一代人成长在游戏的世界里,他们对游戏的热爱已经延伸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待社交媒体也是如此。”
“游戏最吸引95后的点在于即时互动,”胡铸韬进一步解释道,不管是单机游戏还是网络游戏,无不是通过即时反应来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玩家的任何操作,都能够马上看到反应和反馈,并了解其造成的结果。这种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成就感,成为了年轻人热衷游戏的重要因素之一。用一个字总结就是:快!
友加这款产品在年轻人中的走红正是对胡铸韬这番话最好的佐证。进入友加,除去唱歌、表演等“传统”项目外,也有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奇葩”存在。有些秀场专门开坛授课,讲的却是“如何有效勾搭妹子”等“社会技能”,有些秀场毫无主题,却凭借秀主的碎碎念吸引了一大批“不吐槽会死星人”的追捧。正如胡铸韬所说,在这里,只要你敢把自己表现出来,就不愁没有愿意支持的同类人。
“95后的年轻人成长在社交媒体时代,他们对于社交媒体的感觉是与生俱来的,受到已有旧工具的影响较小。对于他们来说,互联网已经不仅仅是供人交流和沟通的工具,网络就是一个世界。”
胡铸韬进一步解释,这种从IM向SocialL转变的过程,背后所反映出的是95后互联网原住民对社交媒体需求的转变。“对于79、80后来说,社交产品可能仅仅意味着一个更快、更全面的对话渠道,本质上和电话、短信没有区别。但95后不同,他们更看重自己在互联网中的‘地位’和‘存在’,希望能在网络世界里扩展自己的影响力。”
凭借对95后“young”文化的把握,友加已经成功吸引了超过3000万用户的注册,日活跃人数超过400万。随着互联网对于95后市场逐渐觉醒,胡铸韬和他的友加也已经逐渐成为研究未来社交媒体发展的重要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