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拼命三郎”的85后记者代泽均 身体受伤仍坚守新闻第一线
受伤后,本报摄影记者代泽均仍在杨凌农高会加班工作 本报记者张强摄
本报摄影记者代泽均在烈日下拍摄无声的足球队 本报记者姬娜摄
“在吗?你从杨凌农高会回来没?明天有采访。”昨天一早,当我习惯性发微信给我的搭档摄影记者代泽均时,许久,微信上才回复:“在,受伤了!”
我一惊,立即打过去电话,才知道他因采访受伤了。“不想让你们担心,所以没说”。我的眼睛有些湿润……
习惯叫他小代,是因为2008年那会儿,他是报社一名摄影实习生,在诸多实习生中,他留给我的印象特别深——能吃苦!
我自认为是最有权利谈谈他的同事,因为2014年以来,他是我的采访搭档——我写文字他摄影。因为我见证了这个85后拼命三郎的努力,在新闻现场上蹿下跳,跑追攀爬,各种姿势……
今年7月底至8月初,《 陕西 娃被拐河南,24年后竟在湖北监狱》的大型报道中,长途车上晕车的他,忍住不适,抢时间发回一张张照片;7月的西安,地表温度超40℃,拍摄陕西聋人足球队,他半跪着、趴下、蹲着,定格无声世界里的有形梦想,一拍就是一天;江河卫士千人碧水行动中,10月底的冬雨淋湿了他的全身,唯有相机罩着塑料袋;去年给安康山区孩子送图书,他先坐汽车、再坐轮船、最后坐三轮车和摩托车才抵达,我每次组织采访报道的公益活动,他不仅仅是摄影记者,更是搬运工;深夜11点,灯光中有他晚归的脚步;凌晨三四点,他定格了发行员的背影;周末,他背着相机还在出发的公交车上……
他不仅仅是一名记者,也是一个三岁孩子的爸爸……
在同事李成河眼中,代泽均是“老黄牛式”的人,踏实、勤奋、部门骨干,承担报社很多重大新闻采访活动。话不多,却从没放弃对新闻的追求,用自己实际行动影响身边的人。“有追求的年轻记者,虽然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却能经受住各种商业的诱惑,时刻坚守岗位,坚守新闻理想。”李成河说。首席记者姬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