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创项目更有含金量含绿量含新量 ——西安交通大学与市县联动助力秦创原建设
3月8日,中科天地技术团队就数字电源模块原理图进行论证。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渭南分中心挖掘当地企业技术需求100项、推广省内高校科技成果485项、促成校企合作50余项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咸阳分中心累计完成企业调研101家,挖掘技术需求130余项,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50余场,促成校企产学研合作项目8项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延安分中心共挖掘当地企业技术需求30余项,组织相关部门和重点企业3次赴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交流,达成合作意向2项
-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航空基地分中心累计开展成果推介服务活动10次,发布科技成果100余项,服务基地企业200余家
3月10日,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与蒲城县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蒲城工作站。
据了解,工作站建立后,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将委派科技经纪人在蒲城开展工作,围绕成果转化、人才交流、科研载体建设、企业技术需求解决等方面重点服务地方领军企业和产业链龙头企业,持续推动蒲城产业转型升级。目前,西安交大已联合渭南建设市级技术转移中心1个、县级技术转移工作站3个、领军企业科技服务工作站5个、飞地孵化器1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4个。
“我们与渭南市加强合作,以学校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渭南分中心为依托,初步形成了‘市、县、企’立体联动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主任王文说。2021年,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渭南分中心挖掘当地企业技术需求100项、推广省内高校科技成果485项、促成校企合作50余项。
与渭南合作,是西安交大加强市县联动、助力秦创原建设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与渭南、咸阳、汉中、延安等地合作建立技术转移分支机构,还在西安、渭南、咸阳的部分县(市、区)建立了技术转移工作站,派驻科技经纪人在地方长期开展工作,支持当地培育更多含金量高、含绿量高、含新量高的科创项目和科创企业。
解决困扰企业近10年的技术难题
“最近,西安交大技术团队为我们研发的导轨滑块关键尺寸精密检测装备正在进行最后的硬件加工和算法软件修改,即将进入试运行阶段。这将解决困扰企业近10年的技术难题,对我们在直线导轨生产细分领域的创新与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3月3日,咸阳丰宁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苟小静告诉记者。
丰宁机械创建于1990年,是一家专业从事各种精密直线导轨副、机床直线导轨等各类导轨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数控机床、电子仪器、医疗设备、3D打印等领域,部分产品供应比亚迪、格力、特斯拉等国内外制造业巨头。但就是这样一家行业龙头企业,却被“滑块圆弧槽中心距的快速、高精度尺寸检测方法”这一技术难题困扰了近10年。
“对于圆弧槽中心距的测量,我们一直依靠熟练技术工人采用球头的齿轮千分尺进行批量测量,用手动影像仪进行初检和抽检测量,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测量精度差、生产效率低,导致后续生产批量装配困难。”苟小静说,企业曾与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及视觉测量领域龙头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均未能有效解决问题。直到去年9月,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咸阳分中心科技经纪人罗永军上门走访后,才迎来了转机。
经过罗永军精准匹配,丰宁机械与西安交大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杨树明的团队进行了对接。“1个月时间,我组织双方互访5次,就技术开发细节反复沟通讨论,最终在去年11月签订了《导轨滑块关键尺寸精密检测装备开发协议》。”罗永军说。
“杨树明教授团队采用‘光学测量+算法软件’的方法为丰宁机械量身定制了精密检测装备,大幅提升了测量精度,让误差小于2微米,将良品率由原来的85%提升到99%,对企业后续的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大技术支撑。”罗永军说。
罗永军介绍,自去年6月咸阳分中心成立以来,团队积极走访挖掘当地规上企业需求,精准匹配对接,累计完成企业调研101家,挖掘技术需求130余项,涉及电子信息、机械加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6大领域;组织产学研对接活动50余场,促成校企产学研合作项目8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总金额600余万元,意向合作金额890万元。
“今年,我们将围绕咸阳市‘544’产业布局,以行业龙头企业为抓手,通过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同时高质量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引导高校项目转化落地,为秦创原咸阳核心区建设贡献力量。”罗永军说。
丰宁机械项目科研人员在进行技术参数模拟试验。
为氢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贡献力量
“今年1月,经过我们牵线搭桥,中油国家油气钻井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与学校达成合作共识,决定共建创新联合体。不到3个月时间,双方已完成共建研究院协议编制、团队组建等工作,确定了首年共研项目。”3月8日,西安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延安分中心负责人苟波说。
苟波所说的创新联合体,即中油国研—西安交大氢能技术与装备研究院。据介绍,研究院的主要研发和产业化方向包括氢能制造、储存、运输和利用技术与装备,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与装备,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与装备等。
“西安交大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教授杨庆远、副教授高秀峰、副教授吴震等是研究院的核心科研人员。企业每年投入研发经费不低于300万元,总计不低于1500万元。经过5年建设,力争实现氢能装备技术达到国内一流的目标,为我省氢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苟波说。
苟波告诉记者,延安分中心自去年11月成立以来,围绕当地传统特色产业和资源禀赋,聚焦“双碳”领域,特别是新能源产业进行业务布局,积极为当地产业发展“铺路搭桥”。截至目前,延安分中心共挖掘当地企业技术需求30余项,与延安市科技局、延安高新区协同配合,组织相关部门和重点企业3次赴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交流,达成合作意向2项。
“今年,我们将围绕延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能源产业发展,深入各县区和重点企业,挖掘技术需求,匹配科技资源,同时注重导入优质产业资源,培育更多科创项目和科创企业。”苟波说。
加速推动特色科研成果落地转化
进入3月以来,陕西中科天地航空模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卓和他的同事更忙了。依托西安交大电气学院电源技术开发领域权威专家开发的数字电源模块,公司已完成样机制造,进入调试、改进阶段。
中科天地总部位于阎良,是一家以开发、生产电源模块和滤波器为主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面向航空航天、船舶、电子等领域。“为实现产品国产化,我们急需在高功率密度数字电源模块方面实现突破。”刘卓说,“经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航空基地分中心介绍,我们很快与西安交大电气学院的专家进行了对接,并于去年11月签订了合作开发协议。”
航空基地分中心科技经纪人冯鑫介绍,针对企业技术需求,西安交大的专家从专业角度提出了低成本、低风险的开发方案,得到了企业高度认可。相比于中科天地原有的传统模拟电路,新开发的数字电源模块具有速度快、体积小、成本低的优势,可以实现智能、高效的电源转换与控制,成本可降低50%,在此基础上研发的产品预计每年可带来2000万元的收入增长。
除了中科天地,航空基地分中心还分别协助陕西航空精密合金、西安鑫旺矿业、兴航航空等多家企业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开展合作,解决产品开发、产线升级、技术研发等问题10余项。
“去年以来,我们把西安交大的科研创新能力与阎良航空产业重大需求相结合,在当地组织了先进制造、复合材料、智慧工厂等不同主题的科技成果路演,开展专家问诊、科技论坛、专项培训等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活动,为企业、高校、政府建立了沟通交流平台,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冯鑫说。目前,航空基地分中心累计开展成果推介服务活动10次,发布科技成果100余项,服务基地企业200余家。
冯鑫告诉记者,今年,航空基地分中心将依托秦创原·陕西航空产业两链融合示范区建设,以产学研合作为牵引,推动特色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编辑:王嘉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