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油桃:从市场“急火”到品牌“慢炖”
兰梅塬油桃24年里“火”过三回:上世纪90年代,一名许姓深圳人来做包销,一斤地头0.8元收深圳50元卖;几年后,油桃在东北热销,批发商用冷藏车运输,3天就能在哈尔滨市场上看到;去年一则“万亩油桃滞销,果子倒村口”的消息后来虽被证明有误,却也让周至油桃成了“网红”,今年来收桃的客商仍络绎不绝。前两次的“火”,结束于本地客商闻风跟进,却因储运等手段跟不上,到了市场后一半是烂果砸了招牌。如何把握这第三次的“火”,并持续下去,尤为关键……
1、油桃熟了
6月8日上午,107国道旁,一堆堆油红鲜亮的油桃“山”旁,停满挂着外地牌照的大货车。果农们把分拣好的油桃裹上塑料膜装箱,25斤一箱,码放成列,装上大货车。分拣的大姐告诉记者,这一天能挣100元呢。山西客商刘永强今年来兰梅塬村要收6万斤油桃,38小时后这些果子将送抵东北市场。
兰梅塬村位于西安市周至县西南塬区,地处秦岭脚下,油桃种植已有24年历史。油桃果大,色鲜,酸甜适口,美誉度佳。当地油桃种植面积6200亩,今年预计总产量1.2万吨。从5月下旬早熟品种上市,就有四川、甘肃等地的客商来收购,收购价每斤1.2元—1.5元,销往宁夏、重庆等省市。107国道旁、兰梅塬村一带成了远近闻名的油桃集散地,周边的楼观、马召几个镇,还有眉县万家塬村、怀安镇的油桃都被拉到这里售卖。据说油桃收获期的40天里,这个马路市场上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刘永强说,今年他是第一次到兰梅塬收油桃,去年从网上知道了这边盛产油桃的消息,常年在陕西收苹果、猕猴桃的他决定今年过来“试水”收购。
2、“火”过之后
村书记王建民谈起兰梅塬24年种植油桃的往事历历在目:1984年起,村里开始种植油桃。因为果子品质好、果农效益也不错。上世纪90年代,有一位叫许严红的深圳商人看中了果品,签下包销协议,在当地以0.8元每斤的价格收购,到深圳销售。村里人一开始卖出大量的油桃还挺高兴,后来逐渐听说,这油桃在深圳的茶楼里卖50元一斤,就坐不住了。不少有实力的本地人就自己收油桃拉到广东去卖。比不得人家的空运保鲜敢于“下本”,常温远途运输过去的油桃品质变差,在广东市场砸了周至油桃的招牌,只能退出市场。沉寂几年,又有东北客商开冷藏车来拉油桃,在快递业还没起步的当时,实现了3天运到东北的高效率。看到这个情况,当地客商们再次效仿,只是苦于冷藏储运成本高,坚持不了多久又转为常温运输,还是以一半烂果的最终效果黯然撤离东北市场。两次“火”过后,周至油桃退守甘肃、四川市场。
去年,网上发酵的“万亩油桃滞销,果子倒村口”消息,经调查其实是果农依照惯例倒掉的残次果,并不是网上流传的“果农忍痛倒掉鲜果”。不过,可以说是“因祸得福”,“网红”效应让周至油桃在知名度上大举提升。从去年到今年,来探问、收购油桃的客商络绎不绝。如何吸取前两次“火”过的教训,把握这次机遇,果农、果业局、企业主们都在思考。
3、品质赢市场
目前,兰梅塬的油桃正在更新换代。据介绍,原先口感略酸的美光-9、中油4号等品种正在被替换为酸甜适口、果形更大、耐于运输的中油13、中油16号等新品种。果农反映,今年因为天旱,油桃甜度高、色泽好,市场销售顺畅,价格稳定,新品种将在明后年大量上市。
经验证明,油桃产业的良性发展,需要销售渠道虚实并进,产品品质过硬、储运得当。当地电商企业盛松公司的负责人宋宣收告诉记者,如今是电商蓬勃发展的时代,电商对当地的油桃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他曾经卖过198元5斤装的油桃。实体与电商发展应该相互促进,产业后期发展还是需要果子的品质跟得上。去年刚成立的周至县绿实猕猴桃合作社理事长王珂表示,合作社正在规模化发展油桃产业,以往最头疼的运储方面,如今基本实现运输阶段3天之内无烂果。周至县果业局副局长陈刚科谈到,目前县上600家电商中100余家参与油桃网销,38家快递公司在县上设点,从网销渠道走的货量占到兰梅塬油桃销量的10%左右,还不能替代传统线下渠道销售。依托当地几家成熟的猕猴桃产业龙头企业带动油桃销售,让周至油桃重回上海、广州市场。同时,引导果农对果树积极实施更新换代、保持品质在市场站稳脚跟。
“火”过两次的周至油桃,正在享受第三次“火”的红利。不过,马路市场聚集客商和电商渠道的宣传效率都只是一个开始,果农和企业获得实惠,严控品质,把集散地的火爆延续成为经久不衰的品质果标识,才能打造周至油桃的金字招牌。
点评:
农产品的产销有一个周期效应:产品一招鲜供不应求的投入期、趋利者跟进达到市场饱和的发展期、供过于求的市场成熟期、产品滞销退出者众的衰退期,由此第二轮周期启动。于是国内媒体报道的热词“天价销售”、“滞销盼购”、“菜贱伤农”等频繁出现。周至油桃的故事是一个缩影,从供不应求、集体跟进到自砸招牌后的退守,如今再次面临机遇的产业,如何避免农业社会时代的靠天吃饭、无序竞争,转向工业时代的标准化“匠人精神”,品质求精、立足长远,进而实现品牌效应,在当地政府、企业、农户心里,自然有一杆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