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百年竹编村遇困境 销路越来越差手艺难传承

18.02.2017  08:04

 

  暖暖的日头下面,张竹英老人坐在自家门前,不紧不慢地揭着一张“底子”。揭底子是当地人叫法,意即做一面筛底。

  在老人身旁,是一把挽成发髻样的竹簚(mì)条,老人时不时从中抽出一根,再掐去一截儿,随着竹簚在指间一阵跳动穿梭,瞬间工夫,便将面前的一张筛子底做得有了模样。“人老啦,做不动了……”75岁高龄的张竹英笑着、说着,两只手却没有停下来,一拨、一捻、一挑、一夹,熟练有如年轻人。在老人所在的周至县尚村镇张屯村,如今已看不到昔日“家家户户搞竹编”的热闹景象,年轻人大多外出的村落,一如日渐式微的竹编手艺,不由得让人心生忧虑……

  编竹器男女有分工

  做“”结“”村里女子最拿手

  张屯是一个600多户的大村。据村民讲,该村是清初“湖广填四川”才由山西大槐树迁过来的,因为村中姓张的多,便更名为张屯。

  “这村子算下来有2800多人,是镇上‘四大村’之一,早在解放前,就是远近知名的竹编村,到了解放后,村里不管男人女人,老人小孩,几乎都会编筛子、编各种竹器。”在村委会值班的11组村民刘产亮介绍说。

  “我十二三岁就会编这筛底了,那时候没念书,看着大人咋编,就学会了。”张竹英老人说,解放前女孩子很多不上学,就学编筛子底、筛子面,一直到后来,都是村里女娃主做“筛底”和“封面”,“那时候就是没文化,想学刺绣也找不着人教,不然就学刺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