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同一屋檐下的宁静

29.05.2015  11:35

      成 慧

      远亲不如近邻,控制楼房里的噪声污染,靠的是换位思考、互相体谅。解决生活中的噪声污染,除了继续细化并落实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外,还是要讲自律。  

  “搬进新家快一年了,周末从来没能好好睡个懒觉,不是被来往汽车的鸣笛声惊醒,就是被楼上孩子的哭闹声吵醒。”谈及美好的周末,朋友小周一脸愁容,“声音给我们传达了太多东西,但噪声让人烦不胜烦。”

  城市人口密度越来越大,在水、空气、垃圾这些常规污染之外,噪声污染成为新型“公害”:不论是建筑工地持续不断的施工声、商业区循环播放的揽客声,还是邻居家传来的装修声、狗叫声,无处不在的噪声不仅有损城市文明,也损害人们身心健康,让生活品质大打折扣。

  这看不见摸不着的噪声污染难道就任其发展、无人可管?其实,噪声污染的治理并不是无法可依。《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早在1997年就开始实施,工业企业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的标准也在不断完善。既然有这么多法规标准,为何噪声污染还是管不住?

  噪声污染不仅投诉难,治理起来难度也不小。在遭遇噪声困扰之后,人们很容易接着遭遇“投诉无门”,不知道找哪个部门。噪声污染种类多、控制难,治理噪声污染取证难、执法难的问题尤为突出。对公共场所的噪声污染,公安、城管、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严抓共管尚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对于居住环境中的生活噪声,其随机性比公共场所更大,单纯靠法律解决可能并不奏效。即使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了现有噪声争端,邻里之间也会因此闹得不愉快,更有可能产生新的报复性的噪声污染,陷入“你来我往”的恶性循环。

  城镇化和人口流动加快,传统世代而居形成的熟人社会不断弱化,原本是熟人关系的邻居成了城市中“最熟悉的陌生人”。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虽然“咳嗽之声相闻,平时不相往来”,但由于位置相邻,人们共用公共设施、共享居住环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同一屋檐下,就是一家人,要解决生活中的噪声污染,除了继续细化并落实法律法规和有关标准外,最终还是要落到自律上来。比如,晨练时能否调低伴奏音乐的广播声?打牌时能否注意控制脚下动作、别动不动就捶胸顿足?带小孩时能否在地板上铺软毯,既减少了噪声污染,也能保证孩子的安全?一句话,控制楼房里的噪声污染,单靠法律的力量可能远远不够,需要每一位噪声制造者将心比心、加强自律。

  当然,对一些无心之举、偶然事件带来的噪声,邻里之间不妨相互体谅。居家过日子,谁都可能有扰邻的特殊情况,比如乔迁新居房屋装修、重要节日宴请亲朋等,对这些噪声也要有包容心态,多理解、多沟通。

  此外,社会组织如小区物业也要负起责任来,不能光收钱不办事。居住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硬件设施,宁静温馨的生活环境同样不能忽略。物业管理不仅要履行小区安全防范工作、养护公共建设和设施等传统职责,对待噪声污染也不能敷衍了事。比如对装修扰民情况,在做好业主装修备案的基础上,还要监督其按照装修时间施工,采取减少噪声的措施等。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不需要太多法律法规的条条框框,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规矩,靠的是换位思考、互相体谅、彼此礼让。呵护同一屋檐下的宁静,需要同为一家人的自觉。

 

(责任编辑:李国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