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0日,咸阳市第一台采取“迷雾法”概念自行研制组装的植保无人机园林专用样机飞播试验成功,在礼泉县烟霞镇大阳村西的果园内,迷雾效果达40分钟以上,完全满足植保无人飞防园林效果。
植保无人机“飞防”作为近年来植保行业全新的作业方式,因其精准施药效果好、节水节药能力强、省时省力效率高等明显优势,成为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的有效手段和应急防灾的重要措施,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2018年,咸阳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农机关键领域,开展“微小创新”,全面发展植保无人机服务产业。咸阳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发展咸阳植保无人机服务产业的指导意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合作社运营”的工作思路,聚集各种惠农补贴政策,共整合资金1410万元,创新探索政策化引导、市场化培育、社会化服务、商业化运营、信息化宣传、安全化管理六大模式,推动全市农业机械向智能化、现代化、社会化服务发展,全力打造咸阳农业发展新引擎,树立咸阳植保无人机服务新品牌。一年来,全市共发展植保无人机158架,完成粮食、蔬菜、烤烟等作物飞防面积120万亩,增加群众收入1300万元,减少施药量3000公斤以上,发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保效益。
在植保无人机服务产业过程中,果园、林木等高杆作物飞防效果不佳,严重影响产业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果园地形复杂,无人机不能确保将农药喷洒到每棵果树;二是平原灌区果园密闭,树叶层数多,不能确保将果树从上到下打透;三是由于害虫多在树叶背面活动,无人机不能确保把药剂喷洒到树叶背面;四是果树高低不齐,起伏较大,对机手操作技术要求更高,作业效率低,作业成本难以降低。五是市面上植保无人机的喷雾系统多采用传统的高压雾化或者离心雾化,然后利用无人机叶片产生的巨大风压将雾化后的药物颗粒吹向果树叶面,由于从原理上来说都属于传统的机械雾化,雾化后的农药颗粒直径多在15-60微米左右,所以其在亩用药量、药雾颗粒、作业质量等方面极难调整和提高。
虽然国内许多无人机生产企业也在进行着无人机精准施药等方面的尝试与改造,但其使用效果仍和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针对这些问题,礼泉县农机管理站抢抓机遇,针对辖区果园普遍郁闭,果园打药费时、费人、费药、污染严重,无人机作业质量得不到群众认可等问题,组织技术力量,拿出资金,由副站长高级农艺师孙向军带队,和企业进行深度合作,调整思路,攻克了无人机负重、植保机械选择定型、雾化方式选择等一系列难关,从今年6月份至今,进行了80余次试验,相继与新益农农机合作社、西安龙见田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成功将植保无人机和新型迷雾机进行整合,开展果园植保服务,取得了新的突破,植保无人机在果园应用效果得到了机手和试验地果农的认可。试验成功的植保无人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水量少,省时省力。由于药物颗粒直径小,药效发挥充分,大大降低了农药投入,用水少,特别适应山区、丘陵、高原等缺水地区;二是药液颗粒细,防治效果有保证。弥雾机产生的药雾颗粒约0.5-10微米,穿透力极强,可直接穿过果树冠层杀虫、杀菌、不留死角,药雾喷到地面后,向上升腾达到作物背面使之粘附,树叶背面防治效果得到保证,特别适合高杆和密度大的植物;三是药害残留少,弥雾机雾化颗粒细微,弥漫均匀,可减少20%以上的用药量,由于弥雾机产生的药雾颗粒极小,最长漂浮时间可达5小时,因此药效持久;四是弥雾机在使用中添加的扩散剂具有粘付能力强、抗雨水冲刷、抗风化、扩散面积大等特点,特别适合大面积果园的统防统治植保工作。五是打药要求技术低,可采取模糊喷雾,不需确保药液直接通过无人机喷洒到每个植株的表面,由药雾颗粒的自由漂浮、碰撞弥补和长时间的滞留达到喷洒均匀的目的。
随着这一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推广与普及,传统的果园人工打药必将成为历史。
礼泉县农机管理站 孙向军
咸阳市农机管理中心 夏彦锋 付立志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