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消防聚力深化文物古建筑网格化防控监管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坚持遏制文物保护单位火灾高发势头,咸阳消防支队立足全市文物古建筑火灾防控工作严峻形势,层级布控扎实推进全市文物古建筑网格化监管工作。
一、政府牵头,建立高效联动防护机制。 咸阳支队结合夏防工作实际,抢先抓早,抓好全市文物古建筑消防安保工作。一是政府牵头履职。咸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就落实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明确各级政府、各主管单位、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和消防监督部门在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中的职责,形成系统整体合力。全市各级职能部门积极行动,政府组织民政、宗教、林业等部门,重点加强对寺庙、陵园、殡仪馆等人员活动集中地区及周边地区的防火监督管理。全市各个部门分级行动,成立消防安全检查小组,对全市文物古建筑单位开展消防安全监督检查工作。二是监管体系化。支队把重点放在文物古建筑火灾隐患排查上,实行紧密跟踪、联动执法措施,明确要求各地消防部门要联合安监、文化、旅游、公安、文物部门重点开展以公墓、陵园、寺庙等祭祀场所以及文物古建筑、旅游风景区等公众聚集场所为重点的古建筑消防安全排查整治行动,尤其是加大对古建筑内农家乐、宾馆、寺庙等用火用电用气管理、防火检查、火灾隐患自查整改等情况的拉网式排查,有效形成部门联动体系化监管网格。三是提升防控基础。为进一步壮大景区消防保卫力量,支队从古建筑实地依托古城治安管理大队、消防队、管委会、街道办以及义务消防队建立“三道防线”,积极探索战区防控模式,同时,支队特别提出增加基础消防器材数量,丰富消防工具的种类,增加消防铲、消防沙、灭火器、火灾逃生面具等基础消防设施的配备,注重健全消防设施,注重积攒水源的要求。节日期间,支队要求在古建筑外围开始设立消防检查点,层层把关,深度延展“网格化”管理体系,构建“定时、定点、定人”的景区防护机制,建立景区“防火墙”。
二、防患未然,筑牢执勤备战工作根基。 支队严格队伍管理,强化官兵执勤战备意识,加大灭火演练力度、广度,确保一旦发生火灾能随时“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一是强化执勤战备。支队要求各中队加强对车辆、器材的维护保养,检查油、水、电、灭火剂是否充足,灭火器材是否完整好用;严格落实车辆器材检查与交接制度,确保车辆的性能完好,保证随车器材装备好使好用,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支队派驻检查组和执勤力量深入古建筑单位进行全程蹲守值勤,及时发现和整改火灾隐患,坚决确保节日期间全市文物古建筑不发生火灾事故。二是强化实战演练。结合文物古建筑灭火救援实战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各级各类灭火救援预案,每逢节前,对全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开展“六熟悉”活动,重点查看文物建筑周边的市政消火栓数量分布、完整好用情况以及古建筑消防水源等情况。支队以“能做的先做,能行的先行”予以积极推动,司令部成立专职小组,组织官兵深入辖区古建筑密集区等进行“六熟悉”,修订完善灭火救援预案,开展实地实装实战灭火演练,对重点场所、重要部位均制定详细的保卫方案。三是创新动态执勤。支队要求各大中队指派专人对辖区古建筑单位开展动态执勤,要主动深入到文物古建筑单位、街道店铺、寺庙等处开展执勤巡逻,及时发现火灾隐患,主动介入上门指导,进一步提高各岗位人员的消防安全责任落实情况,消防设施和器材的运行情况以及文物古建筑内部用火、用电、用气等情况等,有效强化了各岗位人员的消防法治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为古建火灾的群防群治夯实了基础。
三、着重宣传,营造强势影响宣教氛围。 为全面加强消防宣教工作,保障群众对文物古建筑单位消防安全的关注度,咸阳支队多措并举,全面加强全市文物古建筑单位消防宣教活动。一是依托“线上线下”矩阵。支队依托网媒矩阵,通过官方微博、微信、漂流瓶、短信平台等网络传播媒介大力宣传野外用火、文物古建筑防火、灭火、逃生自救等常识,教育广大群众在祭扫活动中安全使用火源,预防火灾发生,以图文、语音、影音等多种载体积极架起消防宣传网络快线,营造浓厚的消防宣传氛围。支队依托咸阳电视台、咸阳广播电台、等当地主流媒体及短咸阳日报等平台向市民发送安全提示,一旦发生火情,切不可逃离现场,可就近利用树枝等进行及时扑救,同时尽快拨打119火警电话。二是依托典型试点宣教。支队将一大批文物古建筑单位结合景点特点主动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最大限度实现了文物欣赏与消防安全的完美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诸多寺庙、道观等文物古建筑还组织尼僧人员、职教人员开展消防技能培训,提升文物古建筑内部人员防火灭火水平。支队紧抓全市重点文物古建筑单位开展专项宣教,针对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设立“三提示”标语,滚动播放公益广告、宣传漫画等,提升覆盖度,不断树立社会群众对文物古建筑保护的保护意识,提升消防安全觉醒度,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