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发现 精于总结 重在落实
——明平英局长在渭南市调研档案工作侧记
2018年6月6日,初夏的渭南,晴空万里,艳阳高照。陕西省档案局局长明平英上任后,首次外出实地调研档案工作,选择渭南作为第一站。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常委、副市长吕培明全程陪同明平英局长一行调研。省档案局副局长郑惠姿随行。
明平英一行首先来到临渭区新档案馆工地,看到新档案馆与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大剧院集中在一地并各自独立,档案馆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明平英局长深感欣慰,对现场负责人叮嘱,后期装修,一定要多与档案馆同志沟通,要根据档案馆的特殊属性,既要确保档案安全,还要综合考虑调卷归卷通道方便,设置进库房过渡消毒间、预留各种温湿度控制设备端口等都要提前做好规划,避免重复性工作。
在渭南市档案馆老馆,明平英一行首先来到查档接待室,看到了二十余家破产企业寄存档案的目录,得知这里保管着破产企业档案十七余万卷。这些破产企业的档案如果没被档案馆主动接收,天长日久,很可能遗失殆尽,没有这些档案,社保、医保、养老金等无法办理,对破产企业的职工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明平英感慨地说,渭南市档案局的同志们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为一万六千名下岗职工保住了生活的来源。在参观档案库房时,看到邓小平、习仲勋同志为渭华起义题词的纸张已经泛黄破损,提醒保管人员一定要轻拿轻放,尽早采取保护措施,修表好保护好珍品档案。
在渭南市民综合服务中心档案服务窗口,明局长细心询问工作人员,能提供哪些服务,每天能接待多少群众、工作多少年了、辛苦不辛苦等等,工作人员一一解答。明局长对渭南市局的前瞻性、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行为表示高度赞赏。
调研到市档案局办公新址,明局长一行先后到档案利用接待室、数字化扫描工现场、党建工作室、“渭南自古是水乡”展室参观。每到一个地方她都处处留心、详细询问,发现比省局先进的地方立即让随行人员记下来,好好学习,尽快赶上。
下午五点,吕培明副市长主持召开了市档案局干部职工会议,观看了“奏响新时代兰台新乐章——追赶超越中的渭南档案工作”宣传短片,听取了渭南市档案局王美丽局长的工作汇报后,明平英说,走了这几个地方,发现渭南市的档案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在局班子的带领下,在全局同志们共同努力下,很多方面走在了全省前列,档案的开发利用、重大活动档案的征集,尤其是把档案工作列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太不容易,这是促进档案工作的“指挥棒”、推进档案事业的有力抓手。
明平英最后指出,渭南市的档案工作在四个方面值得全省学习。一是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方面,具有特别敏锐的政治性。渭南市五次党代会提出率先建成秦东水乡的基本思路,档案局立即通过馆藏档案资料举办了“渭南自古是水乡”专题展览,用大量的史料佐证了市委市政府决策的正确性,进而为推动决策的落实,真正发挥了档案资政的重要作用。二是代管破产企业档案,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主动服务民生的表现,同时还宣传了档案工作。如果市档案局没有主动接收这些破产企业的档案,企业职工不仅失去单位,失去了职工身份,可能连最基本的办理医保、社保的凭证都无从查找。档案局不仅帮他们代管档案,还帮他们代办手续,切切实实解决了他们的生活问题,真实地彰显了档案服务民生的作用。从另一个角度看,为社会稳定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三是档案资源总体数量虽然受限于基础设施建设,但是档案载体形式多种多样,出台了重大活动档案管理办法和管理机制,提前介入、主动参与重大活动档案征集,避免日后收集残缺不全,保证了档案的完整性。四是档案队伍人员虽少,但是整体年轻化,精神饱满,充满活力。档案局能抓住时机,更新换代,盘活了人力资源,实现了人才的良性循环,确保档案事业持续发展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