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村妇收养流浪汉背后故事

19.06.2017  02:32
核心提示: 安康市汉滨区坝河镇斑竹园村54岁村妇刘德改,是一个普通的山村妇女,她没有上过学,没有文化,也讲不出什么大道理,每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生活,但她却有一颗淳朴善良之心。2010年8月中旬,她将流浪街头靠捡拾垃圾为生的患病聋哑人胡安明接回家中,为其看病服药,精心照顾,并费尽周折为其办理了户籍、身份登记手续,使流浪聋哑人胡安明成为他们家的一位正式成员。

安康市汉滨区坝河镇斑竹园村54岁村妇刘德改,是一个普通的山村妇女,她没有上过学,没有文化,也讲不出什么大道理,每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生活,但她却有一颗淳朴善良之心。2010年8月中旬,她将流浪街头靠捡拾垃圾为生的患病聋哑人胡安明接回家中,为其看病服药,精心照顾,并费尽周折为其办理了户籍、身份登记手续,使流浪聋哑人胡安明成为他们家的一位正式成员。

去年1月14日,胡安明得了严重的疝气病,生命垂危,刘德改夫妇雇车将其送到医院救治,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刘德改还教诲自己的儿女,善待胡安明,把他当做自己的亲人长辈,为其养老送终。

6月13日,记者在安康市汉滨区坝河镇采访时获知,多年来刘德改助人为乐,广做善事,不图回报,她照顾离家出走的河南少女半年多时间,并帮她找到家人;遇见歹徒行凶,她为了制止歹徒,被刀刺伤腿部;2015年,她为患白血病的村民筹集善款4万余元。刘德改热心助人的故事在秦巴山区广为流传,她被形象地称为“爱心大妈”。

善良村妇

垃圾堆领回聋哑汉

青山连绵不断,道路蜿蜒曲折,经过一个半小时的颠簸,记者终于找到了“爱心大妈”刘德改家所在地安康市汉滨区坝河镇斑竹园村十二组。在位于秦巴山脉深处,距离安康市35公里远的坝河北岸,一间阴暗潮湿的房间,记者见到了54岁的村妇刘德改,这个看上去淳朴善良的中年妇女,对于自己的慈善之举,淡然处之,并不觉得有什么过人之处,她说:“我小时候家里困难,没有念过书,看见那个讨米(饭)的残疾人患了病,躺在那儿没人管,实在可怜,就把他接回家中,买药治病,管吃管喝,就当是自己的亲人,我和家人商量后,就把他收留下来。”

据刘德改的丈夫张广群回忆说,2010年8月中旬,他妻子刘德改到他家对面的垃圾房倒垃圾时,无意中看到一个六十岁左右的流浪汉蜷缩在垃圾房里睡觉,看那人的面色神态好像患了病,她放下垃圾桶走向前,问那个流浪汉:“你叫什么名字?你家在哪?看你面色不好,哪不舒服?”不料,这个流浪汉竟然是个聋哑人,不会说话,只是用手势告诉她,他患感冒发烧了浑身难受。刘德改看懂了他的意思,快步跑回家中,先端了一碗水,拿着感冒药,帮这个聋哑人服下,然后,又抱了一床被子,给他盖在身上,她这才放心离去。第二天一大早,她又来到垃圾房,用手摸聋哑人的额头,感觉他体温有所下降,她又端着水,拿着药给他服下。在刘德改的细心照料下,聋哑人的感冒彻底痊愈了。

不料,几天后,运送垃圾的环卫工以流浪汉睡在垃圾房影响村民倒垃圾为由,将这个聋哑流浪汉撵了出来,不准他再待在垃圾房。这个可伶的流浪汉无处可去,便寄宿在刘德改家的屋檐下。刘德改看他饥饿难耐,于是就端饭给他吃,这个聋哑人已经很久没有吃过饱饭了,他端过饭碗狼吞虎咽一下吃了4搪瓷碗米饭,那场景看得人实在难受。刘德改回到家里,经和丈夫、儿子、儿媳商量,决定把这个聋哑人收留下来,当自己的哥哥一样对待。由于这个聋哑人不会说话,也不会写字,经人建议给他起名“胡安明”,当作自己的一个家庭成员,给他洗衣做饭,嘘寒问暖,这一收养就是7年时间。

记者采访时,聋哑人胡安明到旬阳县刘德改的亲家家里盖房帮忙,对于他的感受记者无法得知,但在其居住的房间,记者看到被褥叠得整整齐齐,床单洗得干干净净,在里屋靠墙处挂着胡安明所穿的四季换洗衣服,足见其在这个家中过着体面舒适的生活。

生死关头

义无反顾的救助

聋哑人胡安明被刘德改一家收留后,时间长了他们才发现这个聋哑人还有一个顽疾,当地人称“气包卵”,医学上称“疝气”或称“小肠气。该病是人体腹内脏器由正常位置经腹壁上孔道或薄弱点突出而形成的包块。一般是咳嗽、便秘、排尿困难等因素所引起,在腹腔压力突然增高冲破疝环腹膜即可发生。胡安明被收留后,他几乎每年都要犯“疝气”病,一发病就得花费好几百元,这对于并不富裕的刘德改家并不是个小数目,但是再苦再难,他们也从不耽误给老胡看病。去年1月14日,胡安明的疝气病又犯了,他上吐下泻,咳喘不断,疼痛难忍,几度昏迷过去。第二天一早,刘德改就和她的丈夫张广群一起将胡安明送到了安康市汉滨区第一人民医院救治,医院诊断为:右侧腹股沟斜疝并嵌顿、重度低钠血症。当晚6时,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当时,家里实在很困难,一时拿不出那么多手术费,刘德改为了筹措资金竟然跪着求人,最终才凑齐了手术费。手术后,她在病房里打地铺照看胡安明,喂汤喂饭,端屎倒尿,比对待自己的亲哥哥还要好,同病房的人误认为他们是夫妻,当得知他们没有任何亲属关系,都不由得伸出了大拇指连连夸赞。其实,刘德改收养聋哑人胡安明并非一时冲动,多年来她已经养成了助人为乐的好习惯,用她自己的话说,看见别人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不伸出援手,自己感到于心不安。

1997年秋天,刘德改在坝河镇街道上开商店时,她偶然遇见了离家出走的15岁河南少女小朱,完全出自怜悯之心,她给小姑娘管吃管住照看了半年多时间,最后多方打听,终于联系到了小朱的家人。当小朱的爸爸拉着刘德改的手,拿出一沓钞票表示感谢时,被她谢绝了。相处了半年时间,她待小朱像自己的亲闺女一样,离别时,她流着眼泪把朱氏父女送得很远很远。

1998年夏天,当地施工队的司机因轧死了村民的狗,双方发生争执,司机和一名随行人员竟然手持刀子冲向村民,一位村民被当场捅死,当凶手扑向另一位村民时,从此路过的刘德改见状,从背后死死抱住行凶的歹徒,她的左大腿部被刀子刺了一寸多长的伤口,周围村民见状上前制服了这名歹徒,另一名歹徒见状逃之夭夭,避免了悲剧的再次发生。

2015年3月9日,斑竹园村村民刘某的女儿患了白血病,无钱医治,刘德改得知消息后,立即去找村镇领导和村小学负责人,发出捐款倡议,得到各界响应,筹集善款4万余元,解了患者的燃眉之急。虽然,最终没有保住患者的生命,但她热心助人的善举得到了村民的交口称赞。

爱心传递

儿子儿媳为聋哑人养老

胡安明被收留后,刘德改一直没有放弃对他家人的寻找,并托人上网发寻亲启事,但一直没有音讯,她决定正式为他办理落户手续。因为没有户口就没有办法交医保,甚至没法看病,也没法给他养老。从2015年10月起,她先后到镇政府、派出所,多次申报户口,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办成。2016年夏天,事情终于有了转机,当她来到了汉滨区信访局再次为残疾流浪汉胡安明申办户口,汉滨区信访局的工作人员被她助人为乐的义举所感动,帮她联系了汉滨区公安分局主管户籍的领导,经过严格审查,层层把关,四处流浪无家可归的残疾人胡安明终于有了身份,成为坝河镇斑竹园村十二组一名村民,也成为刘德改家的一名正式成员。

对于刘德改的热心收留残疾人的做法,有人赞同,认为这年头,像她这样热心助人,不图回报的人太少太少,实在难得。有人冷嘲热讽,说她爱管闲事,是个憨女人,自家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哪还有心思照顾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而且是个身高不足1.5米的聋哑人。不止一个人问她:“你这样做到底图个啥?”

刘德改说,“我啥都不图,就是要给这个残疾人一个温暖的家,就是要让他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不但我收养他,等我老了,我的孩子也要像对待我和他爸爸一样,为聋哑人胡安明养老送终。”

记者采访时,刘德改的孩子们大多外出打工,只有二儿媳屈明灯和孙子孙女在家。小屈告诉记者说,妈妈的一言一行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几个做晚辈的早就商量好了,等爸爸妈妈老了干不动了,他们会像妈妈爸爸照顾赡养胡安明伯伯那样,照顾胡伯伯,为他尽孝心。

刘德改的丈夫张广群对妻子的做法非常理解和赞同,他说:“收留残疾人这个事情如果我妻子不伸出援手,那不是她的为人特点,也不是她的性格。她这个人助人为乐,古道热肠,平时村里谁家发生矛盾纠纷,总是找她帮忙调解。而她随叫随到,没有任何怨言。在家里她尊老爱幼,结婚30多年,她从没和我父母发生过争执,我母亲在她的精心照顾下,活到90岁高龄,上个月才悄然离世。”

如今,刘德改热心收养聋哑残疾人的故事在秦巴山区传为佳话,她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爱心大妈”。

本报记者 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