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见闻——故乡的明天:人富村更美
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 王京宏
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更是亲情友情萦于心、梦所系的地方。
今年春节,我回到了老家。与老人、年轻人笑谈中,也说到了西王人的聪明勤劳、旧时家乡曾经的辉煌……
故乡西王村,是渭河平原东部传统的农业村庄,以生产粮、棉、菜为主。全村现有土地1500亩左右。六、七十年代村庄西边为交口抽渭支渠,南北各有小渠,灌溉渠纵横交错,机井分布于各个田块,为渠井双灌区。
记得七十年代时还没有手扶拖拉机、小型四轮拖拉机,西王村王西队首先组织了一班人马,发明焊制了第一台碾场机,装上19匹马力柴油机做动力。这样,从原来一个多月牛马拉碌碡碾场缩短为半个月,大大地提高了效率。当时官底公社组织了乡、大队、生产队三级干部观摩,人山人海,场面十分壮观。公社动员要求各生产队仿制这种机械,有力地推动全乡小麦晾晒、碾打入库,还有效防止了小麦下雨霉变,保证了粮食品质。
西王村具有很久的辣椒种植历史,社队时王西队烘烤辣椒最为有名,曾作为外贸产品出口。七十年代末分地到户后,西王村王西组首先实行麦辣套种,大面积种植秦椒,家家户户建有烘烤楼,当时号称渭南县“烘烤辣椒第一村”,享誉省内外,带动了官底镇及周边乡镇辣椒产业的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由此,官底镇被陕西省政府定为秦椒生产基地,也成为陕西省第一个全乡村村通柏油路的乡镇。也可以这样说,没有西王村辣椒的兴起和带动发展,就没有官底镇的迁建和现在的规模与兴旺。
还有九十年代初,在村王东组地建设了二十几个温室黄瓜大棚,属官底镇 “大棚蔬菜第一村”。几年后,村里原大棚种植户后来出外到关山、武屯等村镇进行技术帮扶、传带指导,带动了阎良区关山、武屯镇大棚蔬菜、甜瓜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加之阎良区对大棚、中棚瓜菜产业的重视和资金支持,使阎良区形成了以关山镇为核心的5.9万亩国家级早春厚皮甜瓜标准化生产试验示范区,被命名为“中国甜瓜之乡”。
本村虽盛名一时,但大棚蔬菜由盛而衰,搞起了小面积中棚甜瓜、莲花白种植。“前年的辣椒去年的蒜,今年的莲白满地烂。”价格时高时低,收入时好时坏,农民也很迷惘。如今年轻人也大部分出外打工了,西王村往日的产业辉煌已渐衰落。
对于西王村昔日的辉煌,我想有这么几点:首先,在实行分地到户后,无论种植辣椒还是搞大棚温室黄瓜,都是在老队长的带头和带领下,由点带面发展起来的。其次,社队时王西队种植和烘烤辣椒时,有外地技术员指导,耳濡目染,多少都有点技术经验。种植大棚温室黄瓜,有渭南市下乡技术员指导,技术上有人把关。邻近下邽镇渭北葡萄园也是这样逐步发展起来的,当然离不开政府在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如今下邽镇先后被命名为“中国葡萄之乡”、“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第三,老百姓当时有穷则思变、强烈致富的愿望。
习总书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仍然在农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这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亮眼”的新提法。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技术、资金的支持。我认为,关键在于领导思想上要重视,眼里要有农业农村。政策要落地生根、技术要下乡帮农、资金要支农惠农,要让农民有获得感。不要“雷声大雨点小”、“蜻蜓点水不留痕”。以农民普遍致富为目标, 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要尊重农民意愿,以点带面,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扶持发展一村一品,带动农民就业致富。只有这样,我的故乡乃至全国农业农村才能走出一片新天地来。
回首往事,有欣慰;目睹现在,有惆怅,更有希望。 因此,我相信我的故乡,明天会更好!人富村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