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礼砚雕“第一人”:后继无人成传承瓶颈

11.11.2015  12:51

  中新社安徽黄山11月11日电 题:中国“国礼”砚雕“第一人”郑寒:后继无人成传承瓶颈

  作者 张强

  “由于歙砚制作繁复、学成周期长,使其处在一个后继无人的传承窘境。”“国礼”砚雕“第一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郑寒11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出生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的郑寒,自幼学习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歙砚的制作,至今已经从事歙砚相关工作近40年。郑寒以其“创意擅用石型、俏色,作品文气凝重、古朴”和“构思巧妙精致,刀法简练流畅”的砚艺风格跻身当代砚雕名家行列。

  近年来,他先后在北京、上海、深圳和香港等地举办作品展,并应邀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展出,作品被博物馆、书画名家和收藏家广为收藏。其歙砚作品《黄山印痕砚》和《中国龙砚》成为中国领导人出访时赠送外国领导人的“国礼”。

  歙砚的制作流程主要有选料、制坯、设计、雕刻、配盒等工序。记者在安徽歙县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上初见郑寒,他正手把手教授观展游客歙砚的制作过程,边做边向围观的人讲解歙砚的“奥妙”,“每一方砚台的制成都要经过十几道工序,离不开制砚工人和雕刻家的体力和脑力付出”。

  据他介绍,简单地按石材纹理来分,歙砚可分为罗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五大类共一百多个品种。“古人在制砚时注重它的实用功能,而现在我们要在注重实用功能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它的艺术性,把文化艺术融入砚台之中,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欣赏它、收藏它,这样才能有市场,这项技艺才能传承下去。

  多年来,郑寒一直热心于歙砚的传承,已培训出歙砚艺术工作者近百人。他告诉记者:“传承的方式有很多:办一个展、出版一份作品集、做一个活动、收一个徒弟....。。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去尽力地推广、介绍歙砚。

  近几年,国家对非遗、工艺美术等文化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歙砚迎来了发展黄金期。但要长期发展,包括歙砚制作在内的传统手工艺,都面临着后劲不足、后继无人的发展瓶颈。

  谈及为何“后继无人”时,郑寒细细地道出了缘由:“现在年轻人都想找一份来钱快的工作,而传统手工艺恰恰是一个学习周期长、经济收益低的行业,学成起码要五年以上。即便有一些人愿意学,但由于传统手技艺制作繁琐、复杂,许多人又耐不住性子而中途放弃了。

  对于未来如何发展,郑寒提出,“非遗”只有融入现代生活才能真正得到保护。“工艺美术也好,非遗也好,传承完全靠政府的资助只是缓兵之计。长期来讲,使传统技艺市场化是一个出路,因为市场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收藏传统技艺,市场化能让传统技艺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当中,只有人们在生活中离不开它们,这样的传承才能久远。”(完)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