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土”月饼在西安这么火!王珞丹都被圈粉
陕北“土”月饼最近被频频刷屏,这款网红月饼力压一众法式、港式、各种式月饼,成为西安人中秋节的心头最爱。
要说最火的,还是碑林区仁义路手工月饼——周内的清晨8点就已经人山人海了!而且一年只卖一个月,掐指一算,留给吃货的时间不多了。
现烤的陕北月饼美滋滋
65岁的马新韩和56岁的马维强都是陕北榆林绥德人,俩人还是多年老邻居,每年农历7月,他们从陕北老家赶来西安,在仁义路卖一个月的陕北手工月饼再回家,今年,这对“老哥俩”又来啦!
十几岁就开始学打月饼的马新韩已经做了50年的月饼。
“你看这个葡萄干,加进去不但能让月饼更香甜,还能让纯坚果馅儿的月饼在口感上更软,吃起来也有层次感。” 马师傅对传统的花生、瓜子、芝麻、核桃仁、杏仁的五仁馅料做了改良,特地加入了葡萄干。
满满两大勺的馅料,包裹在捏成碗状的饼皮中,柔软的饼皮中包裹着扎实的馅料,再擀成饼状,准备用模具塑形。
整个模具是用一整块“酸枝木”制作出来的,质地坚硬可反复使用。除了规律的花纹外,中间还刻着一个“囍”字,取欢庆吉祥之意。
将之前做好的月饼放入到模具中,用掌心均匀按压,完全填满模具后轻轻敲打,一个完成的带图案的饼胚就做好啦。
刚做好的饼胚过于柔软,无法直接上烤架,需要在特制的铁板上加热定型。
56岁的马维强负责翻烤,将定型的半成品月饼放入烤炉中进行再次的烤制,直至整个月饼完全熟透。
马新韩说,“前几年一直用土灶火烘烤,现在改成了烤箱,但是方法和工艺都还是土做法。”。
5分钟后,手工月饼就出炉啦,双面金黄,香气四溢。这种纯手工烤制出来的月饼,相比较于我们平常所见到的月饼还是有挺大的区别的,单纯从颜色上来说手工月饼看起来更像是烧饼,外皮之地比较坚硬,干燥耐于保存。
月饼一出炉,吃货们就赶紧趁热尝起来。
“外皮酥脆,和平时吃的法式月饼完全不一样,很接地气!”每年都准时来这儿“报道”的唐先生对陕北月饼赞不绝口。
不开门店不收徒
这对陕北“老哥俩”的月饼卖的这么火,却不开门店,还只卖一个月,如今快到中秋节,留给吃货们的时间也不多了。“这个月饼呀,是应节的时令性东西,就得中秋节吃才有那个气氛“,老哥俩习惯了走到哪做到哪,受不了常年在一个地方的拘束感,而对于他们来说,在什么季节做什么食物,也是一种讲究。
马新韩很清楚,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上,纯手工的老工艺会越来越少,曾经他很想让儿子来继承手艺,但年轻人不愿意学这种“土”法月饼。其实老哥俩也曾经试图收过学徒,可都是来干几天一听这东西赚不了“大钱”就不干了。仁义路的陕北月饼卖的这么火,也吸引了一些商家谈合作,但老哥俩一听是用机器来大批量加工就果断拒绝了。“机器可做不出来这种老味道啊,手工才是原生态。”马维强一边翻烤手里的月饼一边说道。
仁义路不只有月饼,还有老朋友
说起为什么单单选择来仁义路卖月饼,老哥俩都笑了。“我们和周边很多住户已经成为了十几年的老朋友了,来这儿做月饼还能和他们说说话。”对于马新韩和马维强来说,来仁义路除了卖月饼,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和老朋友叙叙旧。
两位老人每天早上5点多就开面、调馅,6点多出摊,一直到下午6点多收摊。站整整一天,有时候收摊时发现腿都肿了。现在,西安人已经习惯了每年一个月和这个陕北月饼摊见面,也很喜欢这样的原生态手工食品在西安街头,这是西安市井生活里最真实、最温情的场景。
“我们俩现在年纪越来越大了,估计也干不了几年了”,说起以后,老哥俩只希望自己身体能好一些,还能每年来西安见见这些老朋友,能把陕北“土”月饼带到城市里来让更多人尝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