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基斯坦种地 中国农民享受贴身安保服务
本报记者 谭翊飞 巴基斯坦拉合尔报道
“嘿,过来,一起坐。”在拉合尔飞往伊斯兰堡的飞机上,后排的座位空荡荡,一位来自中国山东的中年人储会军喊我。
在出境处,我们刚刚认识。他说他在巴基斯坦的农村种菜,这听起来很有意思。安检之后,他走错了登机口,直到登机前十几分钟我们才再次见面。但在这十几分钟里,他给我讲述了十分精彩的巴基斯坦农村的细节片段。
我挨着他的座位坐下,开始了一场高空采访。在我们的位置不远处,一位中国爷爷带着孙女坐在靠边上的位置,我和他们也在机场打了招呼。他们和储会军一样在那里种地,而且那个小姑娘竟然在巴基斯坦读高中。她是班上唯一的女生。
故事从他们种地的缘由开始。
贴身安保
在巴基斯坦种地完全是偶然。储会军的哥哥在巴基斯坦经商多年,听说有个地方将要建机场,于是几个人合伙,花了200万元人民币从一位议员手中购买了100亩土地和占地6亩地的院落。
“村子的英文名字叫什么?”我问他。“马丁堡,我们都叫他马丁堡。”这是一个很中国化的名字,当地说乌尔都语,他也搞不清楚英文名叫什么。“那县城呢,叫什么名字?”“那卡那(音)”。
回国后,我通过微信将他描述的拉合尔和费萨拉巴德之间的地图发给他,但他依然不知道叫什么地方。他只知道位于这两个城市之间。
在巴基斯坦,土地属于私人所有,2万元一亩在储会军们看来很便宜。可是机场却迟迟未能建起,当地的民众和政府来回扯皮。
于是,储会军干脆雇人种地。他们从国内带来稻谷种子,收成比国内高20%,可是当地人并不喜欢吃这种大米,于是他们也只好种当地品种,米粒更长。
对储会军们而言,最大的问题是安全。起初,政府要求他们自己请保安,他们于是到处找保安公司,但价格却高得吓人,一名持枪保安一个月需要8万卢比的薪水(约相当人民币5000元)。
他们准备不请正式保安,就通过朋友找到具有持枪证的人,以代替保安。正要这么做的时候,习近平主席访问巴基斯坦,中方对巴方提出,要确保中方人员的安全。
“转机来了。”在此之后,储会军听说巴基斯坦中央政府专门给地方拨了一笔钱,用于保护中国人的安全。
巴地方政府派出了专职警察昼夜保护他们,任何人只要外出都会有一位武装人员陪同。在他们的要求下,院子的两角还建立了瞭望台,武装人员24小时轮流值守。而储会军们只需要给人员提供住宿的地方。那名小女孩上学同样由武装人员每日护送。
在他们村里,曾发现一些外来的恐怖分子活动,当地村民向警察报告,警方花了几个月时间跟踪监视,并且佯装和他们合谋后,将恐怖分子抓获,并查获了遥控炸弹。这是储会军听村里人讲的,最后怎么处置了这些人储会军也不知道。
后来,当地政府突然举行了一次演习,警察只提前几分钟通知了其中一个人,大多数中国人还不知情,伪装的恐怖分子就突然闯了进来,这着实把他们吓了一跳。后来他们听说,当时村里人以为这里的中国人都被一窝端了,事实上却是一场演习。
储会军们的农场中有十几位中国人,而安保人员最多的时候却有20多人。在安保人员的严密保护下,他们至今连一起小的治安事件也没有发生过。
想把蔬菜卖给中国人
在储会军的眼中,当地人友善,但是太贫穷,可供谋生的渠道太少,不少人还住在没有屋顶或屋顶漏水的房间里,极少数富裕的人盖起了楼房。
在准备种地之前,储会军就进行了考察,发现当地种植用肥不足。比如,牛粪是很好的有机肥料,但当地将牛粪贴在墙壁上晒干后,作为燃料。
储会军们来了之后,向当地人买牛粪,一驴车牛粪400-500巴基斯坦卢比(约合人民币25元)。他们种的玉米雇当地人掰,玉米秸则免费给当地村民,这样就省了工钱。
本来,他们还用玉米秸肥地,但当地人很心痛,甚至重新从地里翻出来给牛吃,当地玉米秸肥地效果也不好,后来储会军们干脆不再这样做。
在当地,大多数村民缺乏生计,一天2元人民币的工钱,都找不到活干,而有些无地农民就陷入赤贫。
不过,在储会军看来,当地人的工作效率十分低下,在国内2天可以干完的活,在那里需要一周时间。他举例说,两堆沙子离得很近,用铲子直接可以铲到另外一堆上,但当地人却用一个盆先将沙子装起来,再用头顶着到另外一个地方倒出来。他觉得这样的工作方法不可思议。
在当地人的饮食中,蔬菜非常少,而他们种了许多蔬菜。“韭菜他们没吃过,长豆角他们都没见过。”储会军来自山东临淄,临近寿光蔬菜基地,许多人都会种菜。
负责保卫他们的武装人员看到中国人吃菜后,也开始自己摘菜吃,这当然是免费提供的。他们也希望当地人吃蔬菜,但还是太少。
当地人基本不吃动物内脏,因此很便宜,“牛肚只要十几块一个,鸡胗几块钱可以买一大袋。”
为了寻找蔬菜市场,储会军他们专门去伊斯兰堡华人较多的地区菜市场考察,希望能把自己的蔬菜卖给在巴基斯坦的华人,但是却有数百公里的运输路程。
当然,比农业更赚钱的是工业,储会军们也在考察国内的项目和巴基斯坦的关税情况,希望把南方的电子元器件组装工作搬到当地,利用当地便宜的人力资源。
这项工作,他们正在进行。(编辑 李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