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车展不雅举动屡禁不止 板子该打在谁的身上?
中国地方车展似乎从来不缺乏“猛料”,在刚刚结束的重庆车展上,刚刚曝出了两个自主品牌地方经销商发生群殴事件,在上周末的沈阳车展上,又发生了令人难以启齿的一幕,为了赚足眼球,某日系经销商居然模仿日本的“人体寿司”,顿时引发了不少“好事者”的围观。
从“全武行”到“人体寿司”,车展离其本义“倡导健康汽车文化”愈行愈远,而沦为了满足某些人猎奇心理和释放暴力情绪的场所。
如何让车展剥掉低俗之风?加强监管、加大舆论监督、呼吁主办方和参展车企践行社会责任等,都是可行之策。然而,彻底治愈这个顽疾,仍然要多板“齐下”,从严格监管入手,在地方车展如此乱象丛生的局面下,单凭呼吁和舆论监督,已经难以做到标本兼治。
首先,板子自然要打在费尽心思、猛打擦边球的地方经销商身上。在中国车市进入到阵痛转折期之时,我们自然可以理解经销商作为汽车销售的终端,所承受的市场和厂商的双重压力有多么的大,但压力再大,也应该把压力化为正能量的动力,应该多动脑筋想想如何从提升内力、转型升级工作多下苦功,而不能为了车展上的博眼球,而毫无底线地想出如此令人无语的行径。
其次,板子也要打在车展的组委会和主办方上,为何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车展能够基本做到不会出现如此不雅的行径,主办方难逃监管不力的责任,为何某些极少数的地方车展会对这样的行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组委会在收取水涨船高的场地费用之后,就能够纵容这样的群体性斗殴事件、车模穿着暴露事件的发生?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利益链条?让净化社会空气、传播正能量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这些仅仅存在于组委会宣传的口号之中?
再次,板子也要打在极少数涉事的汽车厂商身上。为何汽车厂商不能在内部对经销商的参展行为进行明确的细化规定?为何汽车厂商会纵容这样的行径屡见不鲜?正如之前媒体所一阵见血所评论的那样,“那些品牌力不强、产品竞争力也处于中下游的企业,拿出不菲的参展费,要的就是观众爆棚,图的就是人声鼎沸。车不精彩人来凑,名声不够“薄露透”,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品牌缺乏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缺乏独树一帜的品牌概念和营销战略?使得其只能纵容地方经销商频频“越界”。
地方车展不雅举动屡禁不止,表面上是地方车展之耻,实则上是浮躁的中国汽车业转型期的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