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坚持“文化强校 校强文化”共筑交大梦中国梦

10.07.2015  18:01
            在新的历史时期,西安交通大学坚持“文化强校、校强文化”,坚持以科学思想和先进文化引领学校发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思想、指导工作和培育人才,充分发挥学校思想库、知识库、人才库的作用,集中研究型大学综合优势,形成强劲的文化发展实力和创新活力,努力打造辐射、影响和带动社会发展的思想文化高地,积极引领社会思潮、文化形态和道德风尚,在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注入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
丰富校史文化研究成果,增强师生认同感和凝聚力
              校史研究作为增强文化软实力的着力点,是该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012年底,该校成立了校史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以坚持继承文化遗产,弘扬大学精神,为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服务为宗旨,不断加强校史、校情与大学文化研究工作,产出了一批校史文化研究作品。             该校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已出版完成《西安交通大学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传承》一书;“兴学强国120年”系列的《我们的交大岁月》《我们的交大老师》《我们的交大学长》三部书已经以文章选编的形式出版;口述史系列《交通大学西迁亲历者口述史》,现已完成访谈和初稿。这一系列图书涉及跨越交大百年多办学历史的校友、师生,旨在生动回顾、再现校友师生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以寄情母校,饮水思源。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教育抗战纪念碑               在加强校史文化研究的同时,该校积极促成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汉中办学旧址的继承单位——汉中市汉台区文家庙小学与学校第二附属小学的帮扶合作计划,并于2014年4月在文家庙小学建立“医学教育抗战纪念碑”,以弘扬学校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精神。同时,该校不断加强校史宣讲工作,以使全校师生特别是新进教职员工和入学新生,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学校的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从中汲取丰厚的精神资源,以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自2013年起,先后针对新进教师职员、苏研院2013级、2014级入学研究生、各书院2013级、2014级新生及全校选修教工课堂的老师等不同群体,进行校史宣讲近二十场,已覆盖全体本科新生。
创新服务载体,丰富文化育人功能               近年来,该校不断加强图书馆环境及平台建设,坚持以服务大学生为中心,丰富其育人功能。             通过多种途径优化馆藏结构,增强藏书门类的系统性、可读性和科学性。通过门户网站设立的“书刊荐购”和“意见和建议”平台,认真处理读者的荐购意见,尽力满足读者对书刊、数据库资源的需求。为了拓宽读者视野,多次组织精品书展,广大师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现场为图书馆“下订单”。             为了适应读者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解决馆舍陈旧、空间不足、阅览座位偏少等问题,创建了iLibrary Space和PBL Space(基于问题的学习共享空间)模式。馆内空间的改造布局合理, 环境幽雅,融合了人文关怀的理念,支持团队学习和研究,达到了虚拟环境和实体环境的完美统一,为读者创建了一站式高效服务的空间环境。             加强对网络虚拟信息资源的收集、鉴别和筛选,实现了该校学术资源发现系统包括书刊、会议等全文电子文献的一站式检索,建立了基于全球开放理念的新型知识组织与传播的机构知识门户。同时将博客、微博、微信等服务功能应用于图书馆信息服务,微信平台实现了INNOPAC系统数据的完好对接。采取文检课教学、定期系列讲座、不定期网络培训、嵌入式教学、团体预约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启信息资源利用导航之路。             推动学生读者开展系列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为大学生提供独具魅力的文化交流平台。通过专家的讲授,让大学生去思考和领悟,提高素质。新知讲堂以及西区图书馆仁济讲堂等内容丰富的讲座,受到同学们的热力追捧,图书馆已成为品牌讲座的讲堂,大学生读者学习交流的中心。
传承中华传统,彰显大学使命               博物馆是大学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是陶冶校园人文情操的重要载体,也承担着保存、传承人类文化的社会责任。人才培养需要人文精神的塑造,该校博物馆的建成并对外开放,为人才的全面培养提供了新的平台。             目前,博物馆已开放的有历代艺术文物馆、陕西秦腔博物馆、书法碑石馆、西部农民画馆、邢良坤陶瓷艺术馆及书法展厅,周一至周日全天开放,在法定节假日也正常开放。馆藏有历代历史文物、古代书画、古戏剧本、皮影等文物及珍贵艺术品3700余件,已开展大型教学展览活动19次,接待大批国内外来宾与校内外各种团体访问,参观人数超过10万人次,特别是举办的“大师之路”及日本西出义心先生珍藏“于右任先生《望大陆》日记及书法精品回故乡特展”得到了台湾、日本有关专家和省文化厅及国内各大媒体的高度支持和关注。             博物馆积极致力于大学文化建设,通过新媒体平台大力宣传博物馆的各种展览和活动,于2014年开通了微博、微信等新平台,提升服务公众的水平,扩大社会受众面和宣传效果;与学生社团联合开展文化活动,2014年举办了“稽古鉴今,博物耀中华”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活动;2015年举办了“博物馆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博物馆日系列主题活动,通过书画展览,戏服展演,文物知识问答等多种形式,宣传博物馆知识,增加博物馆与社会大众和学生的交流机会,激发人们对博物馆及文物事业的关心。 完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塑造新时期青年楷模               该校以“推进素质教育,拓展服务领域,强化工作手段,塑造青年楷模”为宗旨,着力构建完善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             校园文化建设:树立特色品牌,原创成果丰硕。近年来,先后创办了该校欧式广场音乐会“相约星期三”“艺家之言”大学生自主论坛;同时,大力推动原创文学、原创话剧、原创DV、原创音乐等多种形式的原创文学艺术作品创作,作品集作为陕西省唯一代表参加了团中央的“全国新媒体和文化工作成果展览”。             科技创新活动:构建培育体系,科创菁英涌现。以“挑战杯”等重大科创竞赛为龙头,指导学生科技类社团组织在校园中广泛开展群众性、日常性、实践性的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的科学探索以及创新氛围。             全国航空航天模型(科技类)锦标赛中,该校学生航模协会屡创佳绩,获得团体冠军4项,个人冠军3项,科技创新评比一等奖3项。             社会实践工作:创新内容形式,倡导知行合一。近年来,随着学校“综合能力提升计划”“本科生课外8学分”“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办法”“小学期”等工作计划相继出台,在完善了学分制教育目标管理体系的同时,也进一步突出了社会实践的实践育人作用。学校连续两年被评为陕西省社会实践工作示范学校。             志愿服务工作:加强科学引导,培养志愿精神。学校通过近30年的长期实践,逐步建立健全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志愿者服务体系,在实践中有层次,有重点地推进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将志愿服务工作作为深化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培育文明道德风尚的重要途径和推进学习雷锋常态化的主要抓手,大胆实践,积极创新,开展了一大批卓有成效的工作。   弘扬体育精神,凝聚校园正能量               近年来,该校不断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强化体育精神培养,形成了月月有校级、周周有院级、天天有班级的课外体育竞赛活动格局,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该校完成了研究生和留学生体育课程建设两项开创性工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贯穿大学教育,覆盖所有学生类型”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有效促进了学生体质健康,2007年《大学体育》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与此同时,多功能文体教育中心的投入使用,为该校的体育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保障。             强化体育科研工作,关注青少年体质健康等重大社会问题,在多学科交叉合作下形成了多个前沿的体育学研究方向;在国家级项目、学术著作和成果获奖等方面均获得一些突破性进展,2010年学校体育学硕士点建设成为一级学科。             在群体工作中,把以竞赛为龙头的群众性体育活动贯穿全年,各项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已形成规模。每年上半年以全校田径运动会为中心,下半年则以全校体育健康节为重点,促进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

西安交通大学第45届广播操比赛               近年来该校运动队成绩喜人,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地引领和示范作用。近两年来,该校运动队在各类比赛中共获得全国比赛第一名25项,破6项全国纪录;陕西省比赛获第一名99项,破8项省纪录。 (责任编辑:徐绒绒)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